赤潮频发,警惕贝类毒素
原创 发布时间:2023-01-11 浏览次数: 614 来源: 袁晓鸣

核心提示:赤潮发生后,一些藻类合成某些生物毒素,经贝类滤食后,积累在贝体内,给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带来威胁。


  赤潮主要是由海洋中的藻类、细菌等浮游生物,在特定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聚集所引起的有害生态现象。赤潮发生后,一些藻类合成某些生物毒素,经贝类滤食后,积累在贝体内,给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带来威胁。这种积累在贝体内的毒素又称贝类毒素,性质稳定,毒性复杂,目前还没有出现有效的解毒剂。

  1.贝类毒素简介

  贝类毒素由海洋里的有毒藻类、细菌等浮游生物产生,经贝类滤食后,积累在贝体内,造成误食者中毒。根据消费者的中毒症状和毒素性质,贝类毒素可分为腹泻性贝毒、麻痹性贝毒、记忆缺失性贝毒、神经性贝毒、原多甲藻酸和西加鱼毒素等等。

  不同的贝类毒素所导致的中毒症状也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①胃肠型:恶心、呕吐等;②神经型:初期口舌麻木,逐渐四肢末端麻痹,出现行动、语言障碍,严重者死亡;③肝脏型:初期胃部不适,呕吐,甚至出现急性黄色肝萎缩,伴随意识障碍、昏迷等,严重时死亡。除此之外,研究还发现,贝毒摄入与消费者癌症风险升高有关,还会影响胎儿胚胎发育及神经发育,表现出细胞毒性、基因毒性等特点。

  目前,针对贝类毒素,欧盟已制定一套严格的控制标准:①麻痹性贝毒:石房毒素等价物不得大于80μg/100g可食用贝肉;②腹泻性贝毒:大田软海绵酸不得大于160μg/100g可食用贝肉;③记忆缺失性贝毒:软骨藻酸不得大于20mg/100g可食用贝肉。

  2.如何防范贝类毒素

  牡蛎、扇贝、海虹等双壳贝类肉质鲜嫩,风味十足,一直是是我国沿海地区餐桌上重要的美食之一。但很多饕客由于对贝类毒素的不了解,常常在中毒后未及时就医,私自用药而酿成大祸。那么在生活中要如何避免贝类毒素中毒呢?

  首先,要对贝类毒素建立正确的认识。贝类毒素与其他微生物、寄生虫等不同,不能通过加热破坏毒性,甚至可能增强毒性。感染了毒素的贝类在外观和气味上与未感染的也并无区别,切勿抱有侥幸心理。

  其次,要留意赤潮警报。贝类毒素感染一般与赤潮爆发息息相关,当有关部门发出赤潮警报后,消费者应暂停购买相关海域的贝类产品,避免中毒事件发生。

  然后,烹调时去除贝类消化腺等内脏组织。研究发现,贝类毒素绝大部分储存在以消化腺为主的内脏组织中,如腹泻性贝毒(大田软海绵酸)在消化腺中发生酯化反应,与某些脂蛋白结合,缓慢排出体外。除贝类毒素之外,一些致病性细菌也容易留存在消化腺中。

  最后,一旦中毒务必及时送医。食客在享用双壳贝类后若出现上述症状,必须及时送医,如实汇报海鲜进食史,以免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参考文献:吕金金,李宏业,刘洁生,杨维东.氮杂螺环酸贝类毒素的研究进展[J].海洋科学,2018,42(09):127-134.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具观点和对具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載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在线留言
*公司名称:
*联系人:
*电话:
查询类别:
电邮地址:
地址:
问题:

直播视频

在线咨询

联系我们

回到顶部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