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健康资讯
诺如病毒感染进入高发季,还应该警惕札幌病毒
原创 发布时间:2022-10-15 浏览次数: 1558 来源: 蔡伟程

核心提示:札幌病毒的传播是通过粪口途径。札幌病毒可通过接触札幌病毒阳性粪便、呕吐物或受札幌病毒污染的材料/表面或通过受污染的食物和饮用水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以腹泻和呕吐为特征的急性胃肠炎仍然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原因,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总数的9%。非洲和南亚的低收入国家的疾病负担尤其高,年龄小于5岁的儿童死亡人数占所有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一以上。尽管历史上记录较少,但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札幌病毒是幼儿散发性急性肠胃炎以及涉及受污染食物和成人之间暴发的另一种常见病毒。

  命名由来:为什么叫札幌病毒?

  1976年,在英国通过电子显微镜首次在人类腹泻粪便样本中检测到札幌病毒颗粒,该病毒很快被认为是一种新的胃肠炎病原体。此后日本札幌市一所育婴院在1977年至1982年之间发生的多起急性胃肠炎暴发中均检出了与之形态相似的病毒,经病毒学与遗传学研究,将1982年暴发中检出的札幌病毒毒株(Hu/SaV/Sapporo/1982/JPN)定名为札幌病毒原型毒株。

  图1札幌病毒(左)和诺如病毒(右)颗粒的透射电子显微图。标尺表示100 nm。

  病毒稳定性

  (1)在室温下pH 3.0~8.0下稳定1h;

  (2)在室温下对乙醇(60%和70%)处理30 s敏感;

  (3)在室温下用200 mg/L次氯酸钠处理30分钟灭活;

  (4)在56 ℃加热2 h灭活。

  传播途径

  札幌病毒的传播是通过粪口途径。札幌病毒可通过接触札幌病毒阳性粪便、呕吐物或受札幌病毒污染的材料/表面或通过受污染的食物和饮用水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札幌病毒的传播途径与诺如病毒相似,而且同样是低感染剂量(即1.015到2.800个病毒颗粒可以使人感染)。

  感染症状和严重程度

  根据札幌病毒胃肠炎患者的流行病学数据,潜伏期从不到1天到4天不等。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腹泻和呕吐;然而,也经常报告其他全身症状(即恶心、胃/腹部绞痛、寒战、头痛、肌痛或不适)。与诺如病毒病相似,发热是一种罕见的临床症状。腹泻通常在1周内消退;然而,也有报告显示症状持续较长时间(即从一周多到20天)的个体。一般而言,札幌病毒胃肠炎的严重程度比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轻。肠胃炎症状通常是自限性的,患者通常会在几天内康复;然而,疾病的症状、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取决于个体,并且札幌病毒感染有时会导致住院治疗。另外,还检测到无症状札幌病毒感染,定量PCR显示,无症状与胃肠炎个体的札幌病毒水平相当。相反的,也有少见的死亡案例,据报道发生在一家长期护理机构的疫情。

  病毒爆发

  尽管报告的札幌病毒暴发数量少于诺如病毒,但札幌病毒胃肠炎暴发全年发生在不同环境的所有年龄段人群中,例如儿童日托中心、幼儿园、学校、学院、医院,疗养院,餐厅,酒店,婚礼大厅和船舶。还报告了疑似食源性札幌病毒暴发。2010年日本报告了最大的食源性札幌病毒暴发(n = 665),流行病学调查指出,由感染札幌病毒的食品处理人员准备的盒饭受到污染。

  有数据表明,四项研究的1.3%至8.0%的胃肠炎暴发是由札幌病毒引起的,三项研究的数据报告称,在检测到诺如病毒或诺如病毒和致病菌检测均为阴性的样本中,札幌病毒检出率为5.9%至22.6%。

  表1 肠胃炎暴发中札幌病毒阳性率

  在急性胃肠炎暴发中也报告了札幌病毒和多种肠道病毒(例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星状病毒、腺病毒、肠道病毒、科布病毒等)的共感染。从牡蛎/蛤相关的胃肠炎暴发中也发现了不同札幌病毒株(即不同基因组/基因型)的共感染。

  海鲜、环境水和其它动物中的札幌病毒

  在贝类(牡蛎和蛤蜊)和环境水样(河水和废水)中,札幌病毒主要来源于人类粪便,它们被排放到环境水域并在贝类(即牡蛎或蛤蜊)中积累。

  作为证据,在寒冷季节,当感染札幌病毒的患者和相关的散发性胃肠炎数量增加时,在同一季节从地理相关地区收集的胃肠炎患者、废水和牡蛎中也检测到了类似的札幌病毒株。有数据显示,札幌病毒在一些贝类(牡蛎、扇贝和蛤蜊)的消化组织的污染水平为~1.6×104 copies/g,、未经处理的废水达到~1.3×109 copies/L。

  相比之下,在其他动物中未发现与在人类临床标本中检测到的在基因上无法区分的札幌病毒。基于完整的VP1序列,GV.3猪札幌病毒最接近人类毒株;然而,它们可以清楚地分为不同的基因型,这些结果表明人类和动物札幌病毒之间存在物种间障碍。

  参考文献

  [1] Diez Valcarce M, Kambhampati A K, Calderwood L E, et al. Global distribution of sporadic sapovirus infec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PloS one, 2021. 16(8): e0255436.

  [2] Oka T, Wang Q, Katayama K, et al.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human sapoviruses[J]. 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 2015. 28(1): 32-53.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具观点和对具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載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直播视频

在线咨询

联系我们

回到顶部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