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Omicron免疫逃逸的新机制

2024-03-13 00:00:00
101次浏览
分享:
核心提示:Omicron RBD通过增强与巨噬细胞上的免疫检查点Siglec-9的结合,从而抑制吞噬功能作用和抗原呈递,发生免疫逃逸,为疫苗设计提供了克服免疫逃逸的关键理论支持。

  2024年3月7日,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何欣/张译文/陈然/张辉团队在Nature Immunology上发表了题为 “The receptor binding domain of SARS-CoV-2 Omicron subvariants targets Siglec-9 to decrease its immunogenicity by preventing macrophage phagocytosis”的研究论文。


  课题组通过反向突变联合纳米颗粒组装技术,逐一筛选Omicron Spike蛋白RBD区域突变氨基酸对免疫原性影响。结果显示Omicron RBD的375位点,由Omicron苯丙氨酸突(F)变到Delta丝氨酸(S)时,即F375S 显著提高RBD的免疫原性。接着发现Omicron RBD的371-377位置的FAPFFAF序列对RBD纳米颗粒或包含此序列的Spike假病毒颗粒的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Omicron RBD通过增强与巨噬细胞上的免疫检查点Siglec-9的结合,从而抑制吞噬功能作用和抗原呈递,发生免疫逃逸,为疫苗设计提供了克服免疫逃逸的关键理论支持。

  为进一步提高疫苗免疫原性以及提高诱导广谱免疫应答,研究人员基于RBD结构以及位点保守性分析,设计研发BA.5(F375S/V486F/Q493R),命名为BA.5(SR),并于Delta RBD组成了 BA.5(SR)/Delta二价纳米颗粒疫苗,在小鼠、新西兰兔和恒河猴的实验中,均诱导出强效而广谱的中和抗体,表明其在应对Omicron及其他突变株威胁方面具有显著潜力。

  通过揭示Omicron演变出一种直接抑制巨噬细胞吞噬与抗原提呈的新功能,作为免疫逃逸的新机制,据此设计的新冠疫苗显示出强效且广谱的保护活性,为疫苗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一研究的成果有望在未来的疫苗战略中发挥关键作用,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提供更可靠的保护。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0-024-01776-2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