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解决方案
2020年1月2日,国家卫健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对党参等9种物质开展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
食品微生物检验是国家技术发展的产物,直接关系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尤其在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人们对食品的安全越来越重视,对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关技术人员就需对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加以重视,保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检验质量,为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020年度,市场监管总局积极组织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相关工作,抽取食用农产品、食盐、食糖、乳制品、饮料、酒类、糕点、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薯类和膨化食品、蜂产品、蔬菜制品、水果制品、肉制品、婴幼儿配方食品、保健食品等样品,发现的主要问题包括微生物污染、农兽药残留超标、食品添加剂超范围超限量使用、质量指标不达标、质量指标与标签标示值不符等。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空气、水、灰尘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中都可找到。因此,食品受到污染的机会很多。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告,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占第二位,仅次于大肠杆菌。
标准与政策法规
202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主要增修订内容解读
根据《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我委组织起草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散装即食食品中致病菌限量》第1号修改单等28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修改单(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本标准规定了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机构设置的基本原则、设施设备要求、管理要求。本标准适用于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机构的建设与管理。
60项立项计划(征求意见稿):微生物限量标准 1项、微生物检验方法与规程标准 9项、毒理学评价程序与方法 1项、通用标准 1项、食品添加剂标准 14项、、食品营养强化剂3项、食品产品标准 4项、食品相关产品 1项、理化检验方法与规程标准25项
微生物科学馆
可乐开封后,常温放置 24 小时后,每毫升可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从 600 个飙升至 250 万个,堪比马桶水污染量。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实验室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呈黄色,因此得名。能够产生一种叫做葡萄球菌素的毒素,这是其致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牙周炎相关牙龈卟啉单胞菌会促进巨噬细胞坏死性凋亡,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
C型轮状病毒感染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加强个人卫生、饮食卫生、接种疫苗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病毒感染的发生。
一位怀孕 37 周的准妈妈因食用了冷藏食品,结果不幸感染了李斯特菌,最终导致流产。
检测技术
本文构建了以多金属有机框架PCN-224@AuPdPt@HRP为纳米酶、适配体和万古霉素为双识别元件的比色-荧光双模式生物传感器,实现了李斯特菌的高灵敏检测与灭菌。
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聚合物点的超灵敏电化学发光(ECL)生物传感器平台,用于顺序检测呕吐毒素(DON)和蓖麻毒素(ABR)。
在食品安全领域,小分子污染物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真菌毒素等,如同隐形杀手,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本文介绍的荧光颜色梯度免疫层析分析法(FCGICA),宛如一位高效的 “荧光侦探”,能在 15 分钟内同时高灵敏度检测多种小分子污染物,检测限低至 pg/mL 级别,较传统方法灵敏度提升 125 倍以上,为食品安全监管装上 “火眼金睛”。
棒曲霉素(Patulin, PAT)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毒性真菌代谢物,对食品安全性构成严峻挑战。近日,广西民族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基于电化学 / 比色法的双模自供电传感平台,通过靶标诱导 DNA Walker 触发的滚环扩增(RCA)与催化发夹组装(CHA)级联放大技术,结合纳米酶与生物酶的协同催化,实现了对 PAT 的超灵敏检测。
益生菌
揭示了细菌细胞外囊泡(bEVs)在胃肠道疾病治疗中的巨大潜力,为该领域带来了全新的研究思路
西瓜可以促进植物乳杆菌增殖以及植物乳杆菌胞外囊泡的释放,通过mPTP-CytC-Caspase-9-Caspase-3路径有效保护肠道屏障预防炎症性肠病。
中国千年古方霍香正气液(HXZQ)在动物实验中展现出对抗致命性艰难梭菌感染(CDI)的显著效果:单用生存率达75-87.5%,与抗生素万古霉素(85.7%)相当;若与万古霉素联用,可进一步减轻肠道损伤并加速体重恢复。
相较于传统单菌LBP,基于交叉喂养菌群开发的新型LBP疗法在复杂肠道环境中具有更优的自我稳定性和强效作用,为代谢性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致病菌
研究人员开发了第一个统一的软件包,即DeepLysin,以采用人工智能来挖掘巨大的基因组库(“暗物质”),以获得新型抗菌噬菌体内溶素。
2025年6月23日,扬州大学焦新安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线发表了题为“Oxidative stress elicited by phage infection induces Staphylococcal type III-A CRISPR-Cas system”(DOI: 10.1093/nar/gkaf541)的研究论文。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家族成员引起的,柯萨奇病毒 A16 和肠道病毒 71 型是最常见的病原。
近期,我国登革热病例数显著上升,尤其在南方省份,媒介伊蚊密度升高导致本地聚集性疫情风险加剧。
种业联盟
11月28日,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王峻处长、刘树勋研究员、哈尔滨商业大学食品学院张娜院长一行到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调研。
2024年12月16-18日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第九届中国食品安全高峰论坛暨“十三五”、“十四五”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专项科技成果交流研讨会”。请参会人员扫描下方二维码了解大会详情、进行注册报名、线上缴费等。
9月2日至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带领调研组到会泽县调研微生物促进产业发展工作并召开座谈会。
为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黄浦区基于大数据的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8月29日,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黄埔区区长冼银崧一行到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调研并拜访名誉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清平。
农业微生物
研究发现三种菌株可通过暗发酵高效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氢气,为绿色能源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路径。
这篇文章主要针对 HER2 阳性乳腺癌治疗中存在的难题,提出一种新策略:利用 M13 噬菌体展示经生物信息学工具设计的 HER2 模拟表位(mimotopes),以开发新型疫苗。
一项突破性研究首次在人类大脑黑质区域中发现了噬菌体的存在,这一发现为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噬菌体通常只与细菌相关,但如今,它们可能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存在未知的联系。
这篇文章主要探究了土壤细菌和噬菌体在单一培养和混合群落中的生态与进化动态,发现混合群落抑制噬菌体抗性进化,仅部分细菌—噬菌体对协同进化,为理解自然微生物群落提供新视角。
食药用菌
该研究旨在探索茯苓硫酸化多糖的抗炎和抗癌活性,通过在发酵过程中使用不同碳水化合物碳源制备一系列天然硫酸化多糖,构建具有多样硫酸化多糖的茯苓发酵库,研究其结构与功能关系以及生物活性。
同病原菌感染常导致动物厌食现象不同,该论文研究成果不仅揭示了虫草菌感染可促进家蚕幼虫取食的新型拓展表型,也证明了真菌编码的类似寄主基因调控这一表型的分子机理,对于蛹虫草高效生产及蚕蛹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研究不仅展示了生物工程改造食用真菌的潜力,更为跨领域应用的真菌提供了具有实用价值的合成生物学工具与方法。
这项研究为羊肚菌病害防治提供了可持续方案。链霉菌制剂的应用,既能减少化学农药依赖,又能提升作物产量,契合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