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30年技术转化方案成果,构建水源-管网-终端全链路微生物监测体系,精准锁定污染风险,为企业提供全流程技术护航。
【论文解读】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吴清平院士团队在无血清培养基领域发表重要综述:非动物源水解物是未来细胞培养基的重要成分
【论文解读】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吴清平院士团队在体外发现长双歧杆菌L556改善冠心病患者粪便肠道微生态
一种抗肿瘤灰树花糖蛋白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发明专利证书-2023
食品行业微生物一站式解决方案
EasyBox余氯快检技术的应用
自来水中的余氯指标是最基本的自来水水质指标,其来源是自来水生产过程中使用含氯类消毒剂消毒后的残留,它是自来水中唯一必须人为添加并且允许残留下来物质,简单的说自来水中必须含有一定量的余氯,但是又不能过量。
(2022年最新版)药食同源目录大全
2020年1月2日,国家卫健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对党参等9种物质开展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
食品微生物检测质量如何提升?
食品微生物检验是国家技术发展的产物,直接关系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尤其在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人们对食品的安全越来越重视,对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关技术人员就需对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加以重视,保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检验质量,为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市场监管总局食品不合格检验项目知识汇总
2020年度,市场监管总局积极组织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相关工作,抽取食用农产品、食盐、食糖、乳制品、饮料、酒类、糕点、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薯类和膨化食品、蜂产品、蔬菜制品、水果制品、肉制品、婴幼儿配方食品、保健食品等样品,发现的主要问题包括微生物污染、农兽药残留超标、食品添加剂超范围超限量使用、质量指标不达标、质量指标与标签标示值不符等。
肉眼“读”出细菌耐药性:3小时出结果的微型检测神器
1小时锁定!拉曼光谱技术快速确定抗生素最佳剂量
本研究介绍了一种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的超快速抗生素敏感性测试(AST)方法。通过检测细菌在抗生素暴露后分泌的嘌呤代谢物(如腺嘌呤、鸟嘌呤等)的变化,该方法可在1小时内准确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这一技术为快速诊断细菌感染和指导抗生素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
细菌无处逃!万古霉素-MOF传感器的比色荧光“捕菌+消杀”术
本文构建了以多金属有机框架PCN-224@AuPdPt@HRP为纳米酶、适配体和万古霉素为双识别元件的比色-荧光双模式生物传感器,实现了李斯特菌的高灵敏检测与灭菌。
一触即发!AIE聚点超灵敏ECL双毒素检测
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聚合物点的超灵敏电化学发光(ECL)生物传感器平台,用于顺序检测呕吐毒素(DON)和蓖麻毒素(ABR)。
餐桌上的 “隐形杀手” 无所遁形! 这项荧光黑科技让食品安全检测进入 “秒读时代”
在食品安全领域,小分子污染物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真菌毒素等,如同隐形杀手,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本文介绍的荧光颜色梯度免疫层析分析法(FCGICA),宛如一位高效的 “荧光侦探”,能在 15 分钟内同时高灵敏度检测多种小分子污染物,检测限低至 pg/mL 级别,较传统方法灵敏度提升 125 倍以上,为食品安全监管装上 “火眼金睛”。
带你了解致死率超 50%的创伤弧菌
你了解小儿麻痹症病毒吗?
德国多地污水再次检出脊髓灰质炎病毒,俗称小儿麻痹症病毒,传播风险加剧。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但时间较短。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隐性感染者和轻症瘫痪型病人是主要传染源。
可乐开封后竟是“细菌炸弹”!
可乐开封后,常温放置 24 小时后,每毫升可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从 600 个飙升至 250 万个,堪比马桶水污染量。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实验室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呈黄色,因此得名。能够产生一种叫做葡萄球菌素的毒素,这是其致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带你快速了解牙龈卟啉单胞菌!
牙周炎相关牙龈卟啉单胞菌会促进巨噬细胞坏死性凋亡,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
香港首现 C 型轮状病毒 2 人感染 1 人死亡!
C型轮状病毒感染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加强个人卫生、饮食卫生、接种疫苗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病毒感染的发生。
昆虫细胞系监测的革命:中红外光谱技术引领精准生物制药
家禽抗病毒新希望:重组鸡干扰素α高效生产与强大抗病毒活性
近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国际期刊《Poultry Science》发表最新成果,通过优化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成功实现重组鸡干扰素-α(chIFN-α)的高效生产,其体外抗病毒活性达5.0×10⁶ IU/ml,并在动物实验中显著抑制H9N2禽流感病毒复制。
农业废弃物变“氢”能:三种微生物,照亮清洁能源新路径
研究发现三种菌株可通过暗发酵高效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氢气,为绿色能源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路径。
M13 噬菌体助力 HER2 阳性乳腺癌疫苗开发
这篇文章主要针对 HER2 阳性乳腺癌治疗中存在的难题,提出一种新策略:利用 M13 噬菌体展示经生物信息学工具设计的 HER2 模拟表位(mimotopes),以开发新型疫苗。
黑质中的噬菌体:帕金森病潜在新因的惊人发现
一项突破性研究首次在人类大脑黑质区域中发现了噬菌体的存在,这一发现为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噬菌体通常只与细菌相关,但如今,它们可能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存在未知的联系。
灵芝多糖的心肌保护机制研究
发酵灵芝孢子粉:抗氧化的新希望
发酵后的灵芝多糖 FGLP 抗氧化活性显著提高,有望开发成更高效的抗氧化保健品或药品,为人们预防和改善氧化应激相关疾病提供帮助。
茯苓硫酸化多糖通过先进培养策略展现多种生物活性
该研究旨在探索茯苓硫酸化多糖的抗炎和抗癌活性,通过在发酵过程中使用不同碳水化合物碳源制备一系列天然硫酸化多糖,构建具有多样硫酸化多糖的茯苓发酵库,研究其结构与功能关系以及生物活性。
王成树研究组揭示虫草菌感染家蚕幼虫促进其取食而利于自身生长的现象与机理
同病原菌感染常导致动物厌食现象不同,该论文研究成果不仅揭示了虫草菌感染可促进家蚕幼虫取食的新型拓展表型,也证明了真菌编码的类似寄主基因调控这一表型的分子机理,对于蛹虫草高效生产及蚕蛹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Nature Communications发文!利用模块化合成生物学工具包对食用菌丝进行生物工程改造,以提高营养价值和感官吸引力
本研究不仅展示了生物工程改造食用真菌的潜力,更为跨领域应用的真菌提供了具有实用价值的合成生物学工具与方法。
肠道里的“脂肪监督员”被揪出!科学家从小鼠肠道筛选出能降血脂的益生菌
高尿酸有了“天然克星”!科学家从薏米中提取出“降酸油”,多机制缓解高尿酸被证实
薏苡仁油(YRO)可显著降低高尿酸血症(HUA)小鼠血清尿酸水平,通过调节尿酸代谢、改善氧化应激、维持肠道屏障完整性、调控肠道菌群及脂质代谢等多重机制缓解HUA相关症状,为HUA的营养干预提供了新依据
工程化细菌外囊泡:胃肠道疾病治疗新突破
揭示了细菌细胞外囊泡(bEVs)在胃肠道疾病治疗中的巨大潜力,为该领域带来了全新的研究思路
通过植物乳植杆菌的定植及其细胞外囊泡释放降低炎症性肠病严重程度
西瓜可以促进植物乳杆菌增殖以及植物乳杆菌胞外囊泡的释放,通过mPTP-CytC-Caspase-9-Caspase-3路径有效保护肠道屏障预防炎症性肠病。
中药霍香正气液抗感染研究突破:媲美万古霉素,或成艰难梭菌腹泻新疗法
中国千年古方霍香正气液(HXZQ)在动物实验中展现出对抗致命性艰难梭菌感染(CDI)的显著效果:单用生存率达75-87.5%,与抗生素万古霉素(85.7%)相当;若与万古霉素联用,可进一步减轻肠道损伤并加速体重恢复。
沿海城市水体中不同微塑料上的微生物特征
外卖鸡丁病菌超标2000倍!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何如此危险?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广泛存在于人体皮肤、鼻腔及环境中。该菌本身并不可怕,真正的威胁在于它产生的肠毒素。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的恐怖之处不仅在于耐热性,更在于它能破坏肠道生物屏障。
利用人工智能挖掘未表征噬菌体的“暗物质”中抗菌内溶素
研究人员开发了第一个统一的软件包,即DeepLysin,以采用人工智能来挖掘巨大的基因组库(“暗物质”),以获得新型抗菌噬菌体内溶素。
扬州大学焦新安教授团队揭示噬菌体诱导细菌氧化应激并激活CRISPR-Cas系统防御的分子机制
2025年6月23日,扬州大学焦新安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线发表了题为“Oxidative stress elicited by phage infection induces Staphylococcal type III-A CRISPR-Cas system”(DOI: 10.1093/nar/gkaf541)的研究论文。
手足口病:家长需要知道的那些事儿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家族成员引起的,柯萨奇病毒 A16 和肠道病毒 71 型是最常见的病原。
近年来,国家持续更新食品安全标准(GB 4789 系列),发布多项微生物检验方法标准并做较大变动,增加快速检测法。为助相关人员理解新标、提升检测能力,解决操作细节不明、检测耗时长、管理不规范等痛点,特举办培训班,邀标制专家及技术老师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