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解决方案
2020年1月2日,国家卫健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对党参等9种物质开展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
食品微生物检验是国家技术发展的产物,直接关系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尤其在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人们对食品的安全越来越重视,对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关技术人员就需对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加以重视,保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检验质量,为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020年度,市场监管总局积极组织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相关工作,抽取食用农产品、食盐、食糖、乳制品、饮料、酒类、糕点、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薯类和膨化食品、蜂产品、蔬菜制品、水果制品、肉制品、婴幼儿配方食品、保健食品等样品,发现的主要问题包括微生物污染、农兽药残留超标、食品添加剂超范围超限量使用、质量指标不达标、质量指标与标签标示值不符等。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空气、水、灰尘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中都可找到。因此,食品受到污染的机会很多。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告,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占第二位,仅次于大肠杆菌。
标准与政策法规
202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主要增修订内容解读
根据《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我委组织起草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散装即食食品中致病菌限量》第1号修改单等28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修改单(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本标准规定了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机构设置的基本原则、设施设备要求、管理要求。本标准适用于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机构的建设与管理。
60项立项计划(征求意见稿):微生物限量标准 1项、微生物检验方法与规程标准 9项、毒理学评价程序与方法 1项、通用标准 1项、食品添加剂标准 14项、、食品营养强化剂3项、食品产品标准 4项、食品相关产品 1项、理化检验方法与规程标准25项
微生物科学馆
德国多地污水再次检出脊髓灰质炎病毒,俗称小儿麻痹症病毒,传播风险加剧。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但时间较短。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隐性感染者和轻症瘫痪型病人是主要传染源。
可乐开封后,常温放置 24 小时后,每毫升可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从 600 个飙升至 250 万个,堪比马桶水污染量。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实验室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呈黄色,因此得名。能够产生一种叫做葡萄球菌素的毒素,这是其致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牙周炎相关牙龈卟啉单胞菌会促进巨噬细胞坏死性凋亡,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
C型轮状病毒感染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加强个人卫生、饮食卫生、接种疫苗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病毒感染的发生。
检测技术
随着"双碳"目标(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国家战略,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探索减排路径。在科研领域,实验室作为人才创新的摇篮,同样面临着降低碳排放的考验。
印度研究团队突破性开发基于 3D打印牺牲模具和丝网印刷电极(SPE) 的微流控装置,通过电化学阻抗谱(EIS)技术实现 微生物生物膜生长全程无创监测。该设备制造无需洁净室,成本降低80%,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及临床/废水样本中验证成功,阻抗变化率最高达87.34%,检测限低至 0.208 CFU/mL,为资源有限实验室提供高效生物膜研究工具。
本研究开发了一体化便携检测系统R-CHIP,300例临床样本检测准确率超95%。智能手机显微成像系统结合ResNet-18深度学习模型可将HPV-16/18初步预测准确率提升至96.0%和98.0%。
江苏大学牛其建团队开发出全球首个极性可切换自校准光电传感器,通过核壳三元复合材料(S-TiO2/CDs/PCN-224)与分子印迹技术结合,实现对四环素的双模式检测。
益生菌
工业化饮食通过重塑肠道菌群的代谢输出,劫持肠-脑轴的饱足与奖赏回路,让人“越吃越饿”;反过来,利用菌群-饮食-脑轴的精准干预,有望打破这一恶性循环,为肥胖与进食障碍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想靠“吃便便”治好银屑病关节炎?先搞清楚你的肠道是“豪华别墅”还是“乱搭违建”,好菌才能决定要不要长期拎包入住!
研究首次通过数学模型系统评估了四种抗生素对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莫西沙星对肠道菌群的破坏最显著且恢复最慢,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短期杀伤力最强,头孢曲松的影响最轻微。
孕期每天 5 g 半乳寡糖,精准激活“自带半乳糖苷酶”的好菌,稳血糖、降血脂,安全守护母子两代!
致病菌
在真核细胞中,通过液-液相分离(LLPS)形成的无膜结构(例如应激颗粒、P小体)可通过隔离 mRNA 来调控其储存、翻译或降解。
CRISPR技术的出现为根治SCD带来希望,其原理是通过向导RNA(sgRNA)引导Cas9核酸酶在突变位点附近切割DNA,再借助细胞修复机制(如同源重组HDR)引入正确序列,实现基因校正。
近日香港食安中心的一纸检测报告,将一种长期被忽视的食源性致病菌推上风口浪尖。猪生肠样本中蜡样芽孢杆菌超标45倍的检测结果,不仅敲响了夏季食品安全的警钟,更揭示了这种“厨房隐形杀手”的惊人危害。
细菌基因组中的原噬菌体可能编码这类免疫抑制因子,并作为细菌毒力因子的组成部分,在宿主感染过程中参与抑制植物或动物的免疫应答,这为理解某些细菌病原体的致病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种业联盟
11月28日,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王峻处长、刘树勋研究员、哈尔滨商业大学食品学院张娜院长一行到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调研。
2024年12月16-18日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第九届中国食品安全高峰论坛暨“十三五”、“十四五”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专项科技成果交流研讨会”。请参会人员扫描下方二维码了解大会详情、进行注册报名、线上缴费等。
9月2日至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带领调研组到会泽县调研微生物促进产业发展工作并召开座谈会。
为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黄浦区基于大数据的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8月29日,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黄埔区区长冼银崧一行到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调研并拜访名誉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清平。
农业微生物
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噬菌体与宿主细菌之间的微妙互动。Spbetavirus phi3T 作为一种能够潜伏在枯草芽孢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不仅仅是“寄生者”,更能深度调控宿主的形态和环境适应能力。
在水产养殖领域,虾类疾病一直是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近期,一项发表在《Microbial Pathogenesis》期刊上的研究,为我们揭开了虾细小病毒Penaeus stylirostris penstyldensovirus(PstDV1)在PmLyO-Sf9细胞中的复制机制,为防控虾类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能源消耗翻倍、营养未知、成本高昂,替代肉类的道路还有多远?
该研究基于反向疫苗学构建沙门氏菌多表位抗原,以食品级乳酸菌为活载体递送至禽类,可有效诱导体液与黏膜免疫,为禽沙门氏菌病防控提供安全高效新方案。
食药用菌
青头菌子实体大、食味鲜美、营养丰富,是常见菌类中最受人们欢迎的食用菌之一,其多糖成分具有降血脂作用。
该研究深入挖掘了黑灵芝多糖的抗衰老作用及机制,为其作为潜在的抗衰老营养补充剂提供了理论支撑。
现代医学研究揭示,灵芝可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其内含的灵芝多糖与灵芝三萜等活性化合物能够抑制神经元的凋亡与损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菌物多糖BRM对胆囊结石和息肉等具有潜在的科学研究与应用价值,能通过调节免疫、调节肠道菌群、压制炎性反应、抗氧化应激等多靶点作用机制,使人群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