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30年技术转化方案成果,构建水源-管网-终端全链路微生物监测体系,精准锁定污染风险,为企业提供全流程技术护航。
【论文解读】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吴清平院士团队在无血清培养基领域发表重要综述:非动物源水解物是未来细胞培养基的重要成分
【论文解读】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吴清平院士团队在体外发现长双歧杆菌L556改善冠心病患者粪便肠道微生态
一种抗肿瘤灰树花糖蛋白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发明专利证书-2023
食品行业微生物一站式解决方案
EasyBox余氯快检技术的应用
自来水中的余氯指标是最基本的自来水水质指标,其来源是自来水生产过程中使用含氯类消毒剂消毒后的残留,它是自来水中唯一必须人为添加并且允许残留下来物质,简单的说自来水中必须含有一定量的余氯,但是又不能过量。
(2022年最新版)药食同源目录大全
2020年1月2日,国家卫健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对党参等9种物质开展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
食品微生物检测质量如何提升?
食品微生物检验是国家技术发展的产物,直接关系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尤其在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人们对食品的安全越来越重视,对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关技术人员就需对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加以重视,保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检验质量,为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市场监管总局食品不合格检验项目知识汇总
2020年度,市场监管总局积极组织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相关工作,抽取食用农产品、食盐、食糖、乳制品、饮料、酒类、糕点、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薯类和膨化食品、蜂产品、蔬菜制品、水果制品、肉制品、婴幼儿配方食品、保健食品等样品,发现的主要问题包括微生物污染、农兽药残留超标、食品添加剂超范围超限量使用、质量指标不达标、质量指标与标签标示值不符等。
CRISPR+纳米金:肉眼可辨的致病菌“快速检测仪”
CRISPR-Cas12a水凝胶传感器:弛豫时间解码沙门氏菌密码
本文开发了基于CRISPR-Cas12a系统与水凝胶溶胶-凝胶转变的磁弛豫开关生物传感器,实现沙门氏菌的超灵敏检测。
环凯COD测定试剂盒:节省检测环节的 “隐形碳成本”
随着"双碳"目标(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国家战略,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探索减排路径。在科研领域,实验室作为人才创新的摇篮,同样面临着降低碳排放的考验。
低成本+可持续!新型微流控芯片实现生物膜无创实时监测,检测限低至0.2 CFU/mL
印度研究团队突破性开发基于 3D打印牺牲模具和丝网印刷电极(SPE) 的微流控装置,通过电化学阻抗谱(EIS)技术实现 微生物生物膜生长全程无创监测。该设备制造无需洁净室,成本降低80%,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及临床/废水样本中验证成功,阻抗变化率最高达87.34%,检测限低至 0.208 CFU/mL,为资源有限实验室提供高效生物膜研究工具。
一小时速检!R-CHIP微流控芯片:AI+CRISPR革新HPV筛查新时代
本研究开发了一体化便携检测系统R-CHIP,300例临床样本检测准确率超95%。智能手机显微成像系统结合ResNet-18深度学习模型可将HPV-16/18初步预测准确率提升至96.0%和98.0%。
不容小觑,布鲁氏病
带你了解致死率超 50%的创伤弧菌
创伤弧菌是一种具有强致病性的海洋细菌,通过皮肤破损处接触或经口摄入污染的海鲜均可感染人体。因此,公众应提高警惕,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降低感染风险。
你了解小儿麻痹症病毒吗?
德国多地污水再次检出脊髓灰质炎病毒,俗称小儿麻痹症病毒,传播风险加剧。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但时间较短。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隐性感染者和轻症瘫痪型病人是主要传染源。
可乐开封后竟是“细菌炸弹”!
可乐开封后,常温放置 24 小时后,每毫升可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从 600 个飙升至 250 万个,堪比马桶水污染量。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实验室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呈黄色,因此得名。能够产生一种叫做葡萄球菌素的毒素,这是其致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带你快速了解牙龈卟啉单胞菌!
牙周炎相关牙龈卟啉单胞菌会促进巨噬细胞坏死性凋亡,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
突破传统认知:中国团队研发出安全高效的布鲁氏菌灭活疫苗CF,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双重激活
无血清禽细胞炼毒术:3亿病毒炼成7国际单位的狂犬疫苗奇迹
在化学限定无血清条件下,AGE1.CR.pIX 悬浮细胞以低 MOI、高细胞密度和灌注工艺高效扩增 PV 狂犬病毒,获 3×10⁸ FFU/mL 滴度与 7 IU/mL 效力,为低成本大规模兽用狂犬病疫苗提供了可放大技术平台。
溶源性噬菌体 phi3T:操控枯草芽孢杆菌形态与适应力的幕后推手
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噬菌体与宿主细菌之间的微妙互动。Spbetavirus phi3T 作为一种能够潜伏在枯草芽孢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不仅仅是“寄生者”,更能深度调控宿主的形态和环境适应能力。
水产养殖新突破:科学家破解虾细小病毒PstDV1的复制奥秘
在水产养殖领域,虾类疾病一直是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近期,一项发表在《Microbial Pathogenesis》期刊上的研究,为我们揭开了虾细小病毒Penaeus stylirostris penstyldensovirus(PstDV1)在PmLyO-Sf9细胞中的复制机制,为防控虾类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绿色神话破灭?最新研究揭露培养肉的残酷真相
能源消耗翻倍、营养未知、成本高昂,替代肉类的道路还有多远?
吃了这个可以长生不老?同龄人都夸你保养得好!
解锁猴头菌多糖的结构奥秘与胃肠道调控机制
该综述系统总结了猴头菌多糖的结构特征及其在调控胃肠道功能方面的作用与机制。为猴头菌多糖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青头菌:小小菌类,竟藏着降血脂的惊人秘密?
青头菌子实体大、食味鲜美、营养丰富,是常见菌类中最受人们欢迎的食用菌之一,其多糖成分具有降血脂作用。
黑灵芝多糖抗衰老密码
该研究深入挖掘了黑灵芝多糖的抗衰老作用及机制,为其作为潜在的抗衰老营养补充剂提供了理论支撑。
灵芝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理作用研究(2)——防治帕金森病
现代医学研究揭示,灵芝可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其内含的灵芝多糖与灵芝三萜等活性化合物能够抑制神经元的凋亡与损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夏季食欲不振的底层逻辑:高温如何影响你的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版“避暑指南”,请查收!
熬夜毁肠?别怕!这种“睡眠菌”悄悄修复你的肠屏障
研究发现,补充益生菌 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 可通过增加丁酸产生、修复肠道屏障并抑制炎症和菌群紊乱,从而显著缓解睡眠剥夺引起的小鼠肠道损伤。
吃得太香停不下来?原来是肚子里的细菌在“作妖”
工业化饮食通过重塑肠道菌群的代谢输出,劫持肠-脑轴的饱足与奖赏回路,让人“越吃越饿”;反过来,利用菌群-饮食-脑轴的精准干预,有望打破这一恶性循环,为肥胖与进食障碍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粪菌移植疗效能管多久?关键竟藏在你的“肠型身份证”里!
想靠“吃便便”治好银屑病关节炎?先搞清楚你的肠道是“豪华别墅”还是“乱搭违建”,好菌才能决定要不要长期拎包入住!
服用抗生素,你知道对肠道菌群多样性的持久冲击有多大吗?
研究首次通过数学模型系统评估了四种抗生素对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莫西沙星对肠道菌群的破坏最显著且恢复最慢,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短期杀伤力最强,头孢曲松的影响最轻微。
基于DNA水凝胶-CRISPR生物传感器的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技术
CRISPR/Cas12a助力磁共振松弛开关传感器实现沙门氏菌快速检测
一项最新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磁共振松弛开关(MRS)和CRISPR/Cas12a系统的生物传感器(MRS-CRISPR),用于检测沙门氏菌。该传感器通过水凝胶的溶胶-凝胶转变直接调控水分子的弛豫行为,实现了对沙门氏菌的高灵敏度检测。
Nature子刊:武汉大学普颖颖团队等揭示细菌新型细胞器保护mRNA的机制
在真核细胞中,通过液-液相分离(LLPS)形成的无膜结构(例如应激颗粒、P小体)可通过隔离 mRNA 来调控其储存、翻译或降解。
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再引关注:人类珠蛋白基因座现意外遗传重排
CRISPR技术的出现为根治SCD带来希望,其原理是通过向导RNA(sgRNA)引导Cas9核酸酶在突变位点附近切割DNA,再借助细胞修复机制(如同源重组HDR)引入正确序列,实现基因校正。
“厨房隐形杀手”现形记:从香港猪生肠事件看蜡样芽孢杆菌的致命威胁
近日香港食安中心的一纸检测报告,将一种长期被忽视的食源性致病菌推上风口浪尖。猪生肠样本中蜡样芽孢杆菌超标45倍的检测结果,不仅敲响了夏季食品安全的警钟,更揭示了这种“厨房隐形杀手”的惊人危害。
由广东省微生物学会主办、 肇庆市生物医药食品饮料协会、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及广东环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GB4789系列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新国标暨2025微生物快检技术运用培训班(第二期)”将于2025年8月在肇庆大旺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