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汤子中毒事件:一碗传统美食为何成“夺命杀手”
酸汤子中毒事件:一碗传统美食为何成“夺命杀手”
10月12日晚,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某村,一场邻里间分享酸汤子的聚餐,竟演变成了令人痛心的悲剧。村民张先生与其亲戚刘先生在同村邻居家食用酸汤子后,身体出现严重不适,随即被紧急送往医院。10月13日,龙江县人民医院急诊工作人员证实,张先生不幸离世,刘先生仍在接受救治,后续情况有待进一步观察。
酸汤子是当地颇具特色的传统美食,它以发酵面碴子为原料,制成面条状,吃起来带着独特的酸味香气,是不少当地人喜爱的食物。然而,就是这样一道承载着地方饮食文化的美食,此次却成了“夺命杀手”。
元凶锁定:米酵菌酸的致命威胁
10月13日,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食品处发布检测结果,揭开了这起中毒事件的“元凶”面纱。经检测,涉事的玉米面中检出高浓度米酵菌酸,同时,在患者的胃液中也检测到了该物质。据此,事件初步被定性为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米酵菌酸是由椰毒假单胞菌(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产生的一种毒素,其毒性极强,且具有耐高温的特性—普通的煮、蒸等烹饪方式根本无法将其破坏。一旦人体摄入米酵菌酸,它会对胃肠道黏膜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进而损害肝、肾、心等多个重要器官,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更令人担忧的是,目前针对米酵菌酸中毒,尚无特效解毒药物,这也使得此类中毒事件的病死率极高。
安全警示与预防:远离酵米面类食物风险
事实上,米酵菌酸中毒事件并非个例,此前在我国多个地区,因食用变质的酵米面类食物(如酵米面、变质银耳等)而引发的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为有效预防米酵菌酸中毒,专家给出以下具体建议:
1、食材选择:拒绝变质原料
制作酵米面类食物时,要选择新鲜、无霉变的玉米、糯米、银耳等原料;一旦发现原料有异味、发霉、变色等变质迹象,应立即丢弃,切勿抱有“将就用”的心态。
2、制作过程:严控卫生与环境
制作过程中要保证操作环境的清洁卫生,避免原料受到椰毒假单胞菌污染;酵米面类食物的发酵环节需谨慎,应控制好温度和湿度(尽量在低温、通风环境下发酵),且缩短发酵时间,防止细菌大量繁殖产生毒素。
3、储存方式:低温干燥防变质
若酵米面类食物需要储存,应放置在低温、干燥的环境中(最好冷藏或冷冻保存),抑制微生物生长;且要尽快食用,避免长时间存放—储存时间越长,产生米酵菌酸的风险越高。
4、食用判断:变质食物坚决丢弃
食用酵米面类食物前,要仔细检查食物是否有异味、发黏、变色等异常情况。一旦发现食物变质,即使看似 “只是有点坏”,也应坚决丢弃—米酵菌酸耐高温,“加热一下”无法消除其毒性,切勿抱有侥幸心理。
此外,还应尽量减少自制酵米面类食物的频率;若有食用需求,可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工业化生产、经过严格安全检测的相关食品,降低中毒风险。
参考文献:
[1]Huang Q Y, Wu Z T. Safe Eating of Fermented Corn and Coconut Food: Mechanism,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Inhibition of Food Poisoning Involved in Bongkrekic Acid [C]//Proceedings of ICESCE 2021. E3S Web of Conferences, 2021, 267: 02075.
[2]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米酵菌酸毒素风险防控指南》[R].北京: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http://www.cfsa.net.cn/
上一篇: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背后的“推手”
下一篇:秋季警惕带状疱疹:病毒潜伏可再激活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