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进入高发期,防控刻不容缓
登革热进入高发期,防控刻不容缓
近期,我国登革热病例数显著上升,尤其在南方省份,媒介伊蚊密度升高导致本地聚集性疫情风险加剧。据湖南省疾控提醒,高温多雨天气将进一步增加输入性和本地传播风险。登革热由伊蚊传播,在全球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柳叶刀》2024年发布的权威综述指出,登革热正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重大挑战。本文结合国内疫情形势与国际研究进展,解析登革热的传播机制、临床表现与防控策略,为公众提供科学有效的防护指南。
图1 登革热发病机制和保护的相关性[1]
伊蚊“快递员”:登革热传播核心媒介
登革热由登革病毒(DENV-1至DENV-4)引发,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尤其是花斑蚊(白纹伊蚊与埃及伊蚊)。这种蚊子白天活动频繁,尤以清晨和傍晚为高峰。一旦叮咬感染者,伊蚊体内将“打包”病毒,后续再叮咬他人便完成传播。研究报道,随着全球变暖、人口增长与城市化进程加快,伊蚊的分布范围显著扩大,尤其在亚太、非洲和美洲的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形成高环境适宜性区域。中国南方,尤其广东、福建、湖南等地,近年来登革热本地传播频繁。2025年6月,我国登革热病例达481例,较去年同期上升35%,其中湖南正值雨季,存在输入与扩散双重风险。需要强调的是,除了蚊虫传播,登革热也可能通过母婴、输血、器官移植,甚至罕见的性传播发生。因此,对蚊虫控制的同时,应加强对输入病例的监测和快速响应。
警惕临床症状:从高热到重症休克
登革热的临床过程通常包括发热期、关键期和恢复期。发病初期表现为突然高热(可达39°C以上)、剧烈头痛、眼球后部疼痛、全身酸痛、乏力等,俗称“断骨热”。部分患者在2–5天后出现红色皮疹,伴随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大约20–40%的感染者会出现症状,其中5%可能发展为重症登革热,表现为血浆渗漏、出血及器官损伤。例如,皮肤瘀斑、牙龈流血、呕血和黑便,甚至引发休克。此时,血压下降、四肢冰凉、脉搏微弱等表现均提示病情危重。WHO指南将登革热分为三类:普通型、带警示征象型和重症型。出现腹痛、呕吐、黏膜出血、肝脏肿大或血液检查发现血浓缩与血小板急剧下降者,需警惕病情向重症转变。研究显示,延误就诊是死亡率升高的重要原因,早期识别与补液支持治疗可显著降低致死率。
防控关键在“灭蚊断源”与疫苗接种
防控登革热的核心策略是“以蚊为本”,通过环境整治与个人防护双管齐下。家中常见的花盆托盘、水桶、空调接水盘等积水容器,都是伊蚊理想的繁殖场所,必须定期清理、倒置覆盖,让蚊虫“无处安家”。门窗加纱、使用蚊帐、电蚊香、驱蚊剂等均能有效减少叮咬风险。
在户外活动频繁区域(如公园、草地),建议穿着浅色长袖衣物,并使用含DEET成分的驱蚊喷雾。《柳叶刀》指出,蚊媒控制目前仍受制于杀虫剂抗药性,因此应推广新技术,如释放带有沃尔巴克氏菌(Wolbachia)的蚊子,可显著降低登革病毒在蚊体内复制能力。
疫苗方面,已有三种登革热疫苗进入临床或应用阶段:Dengvaxia、Qdenga与TV003。其中Qdenga已获欧盟批准用于6–16岁儿童,无需先验感染筛查,适用于高传播地区;Dengvaxia则仅适用于9岁以上既往感染者。疫苗接种结合蚊媒控制,是未来登革热防控的最优路径。
参考文献:
[1] Paz-Bailey G, Adams L E, Deen J, et al. Dengue[J]. The Lancet, 2024, 403(10427): 667-682.
上一篇:夏季高发病!疱疹性咽峡炎盯上学龄前儿童
下一篇:带你了解HPV感染及疫苗接种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