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细胞系监测的革命:中红外光谱技术引领精准生物制药

昆虫细胞系监测的革命:中红外光谱技术引领精准生物制药

原创
来源:梁冬雪
2025-07-04 10:05:40
2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近日,巴西研究团队在《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期刊发表的最新研究显示,利用衰减全反射中红外光谱(ATR-MIR)结合化学计量学模型,可实现对Sf9昆虫细胞生长状态的高效监测,为生物工艺开发提供了突破性的分析工具。

研究背景

Sf9昆虫细胞系因其在生物制药中的广泛应用而备受关注。这种细胞系不仅用于生产重组蛋白,还用于疫苗和生物农药的开发。然而,传统的细胞培养监测方法往往耗时且成本较高,难以满足现代生物制药对高效、实时监测的需求。中红外光谱(MIR)技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实时的分析手段,近年来在生物过程监测中展现出巨大潜力。通过与化学计量学技术(如偏最小二乘法PLS和人工神经网络ANN)结合,MIR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分析细胞培养过程中的营养物质、代谢物、细胞密度和细胞活性等关键参数。

近日,巴西研究团队在《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期刊发表的最新研究显示,利用衰减全反射中红外光谱(ATR-MIR)结合化学计量学模型,可实现对Sf9昆虫细胞生长状态的高效监测,为生物工艺开发提供了突破性的分析工具。

研究内容

1 原始与过滤光谱数据对比

研究团队采用ATR-MIR技术对Sf9细胞培养过程进行监测,通过采集4000-600 cm¹范围的光谱数据,捕捉细胞代谢过程中葡萄糖、谷氨酰胺等关键物质的特征吸收峰。如图1所示,不同培养基(EX-CELL® 420Sf-900™ III)中的光谱曲线呈现出明显的代谢特征差异,特别是葡萄糖在1038 cm¹处的特征峰强度变化,直接反映了细胞对碳源的消耗速率。

为提升数据质量,研究人员对比了9种光谱过滤方案。结果显示,采用最低偏移基线校正、SNV标准化及一阶二次导数处理后,光谱噪声显著降低,模型预测精度提升超30%。这种"光谱清洗"技术如同为显微镜加上高倍物镜,让细胞代谢的细微变化无所遁形。

2 PLSANN模型误差对比

通过偏最小二乘法(PLS)与人工神经网络(ANN)构建的预测模型,成功实现了对细胞密度、活力及代谢物浓度的同步监测。数据显示,PLS模型对活细胞密度的预测平均绝对误差为0.90×10 cells/mLANN模型对谷氨酰胺的监测误差低至0.19 g/L,这些指标与拉曼光谱等传统技术相当,但检测成本降低约40%

值得关注的是,图2中的模型误差对比图显示,ANN模型在非线性关系处理上更具优势,尤其在细胞活力监测中,其相对误差控制在9%以内。而PLS模型则在葡萄糖等线性代谢物的监测中表现更稳定,二者形成了互补的监测体系。

该技术已在EX-CELL® 420Sf-900 III两种培养基体系中验证了适用性,可直接应用于重组蛋白、病毒样颗粒(VLP)等生物制品的生产监控。据测算,采用该方法可将单次检测时间从传统方法的4小时缩短至15分钟,大幅降低实验室分析成本。

不过,研究也指出当前技术对乳酸的监测仍存在局限,这与昆虫细胞低乳酸分泌特性相关。未来团队计划结合在线光谱设备,将离线监测升级为实时过程控制,进一步推动生物制药工艺的智能化发展。

这项研究不仅为昆虫细胞培养提供了精准的"化学仪表盘",更开创了ATR-MIR技术在生物过程监测中的新应用场景。随着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未来或可在疫苗生产、细胞治疗等领域实现更广泛的产业化落地。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saa.2025.126174

  • 上一篇:暂无
  • 下一篇:家禽抗病毒新希望:重组鸡干扰素α高效生产与强大抗病毒活性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全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