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无处逃!万古霉素-MOF传感器的比色荧光“捕菌+消杀”术
细菌无处逃!万古霉素-MOF传感器的比色荧光“捕菌+消杀”术
细菌污染对食品安全和公共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即使低浓度的致病菌也可能引发感染。传统细菌检测方法(如比色法、电化学传感器等)多基于单一信号模式,易受环境和操作影响,可靠性和准确性不足。双信号传感策略可通过不同模式的响应互补,提升检测灵敏度和可信度。
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如PCN-224具有高结构稳定性、大比表面积和可设计性,但其单一组分催化活性有限。引入多金属(Au、Pd、Pt)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可增强其催化活性和荧光淬灭能力,同时利用MOF的孔道保护HRP,提高酶稳定性。万古霉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如李斯特菌)的细胞壁黏肽具有特异性结合能力,可用于细菌捕获和灭活,但现有基于万古霉素的检测方法多为单一信号模式,且未充分利用其抗菌特性。
本研究旨在结合MOF的多功能性和万古霉素的特异性,构建兼具检测与灭菌功能的双模式生物传感器,为食品安全和环境健康提供新方案。
方案1.a)PAPPH-Apt的制备工艺;B)多功能生物传感器的检测过程。
研究内容
图1.材料的表征
PCN-224@AuPdPt@HRP@Aptamer(PAPPH-Apt)的制备:通过原位合成法在PCN-224表面负载Au、Pd、Pt纳米颗粒,再偶联HRP和适配体。TEM显示PCN-224为直径约187nm的球形颗粒,负载多金属后直径增至226nm,元素映射证实C、N、O、Zr及多金属均匀分布。
图2.PAPPH-Apt的结构与性能验证
结构与性能验证:DLS和Zeta电位分析表明材料粒径逐步增大,表面电荷变化与修饰过程一致;FTIR和XPS证实适配体通过Zr-O-P键与PCN-224结合,多金属的引入未破坏MOF结构。
图3.双模传感器的传感机理及其可行性
图4.万古霉素和适体在捕获单核增生李斯特菌中的夹心识别
比色检测:PAPPH-Apt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催化H₂O₂氧化TMB,生成蓝色氧化产物(ox-TMB),酸性条件下变为黄色,450nm处吸光度与李斯特菌浓度呈线性关系,检测限为11CFU/mL。
荧光检测:游离PAPPH-Apt可淬灭荧光标记DNA(FAM-DNA)的信号,当李斯特菌存在时,PAPPH-Apt与细菌结合,上清液中FAM-DNA荧光恢复,518nm处荧光强度与细菌浓度线性相关,检测限为4CFU/mL。
图5.BSA-Van抗菌性能分析
万古霉素的杀菌作用:BSA-万古霉素(BSA-Van)通过抑制细胞壁合成杀灭李斯特菌,MTT实验显示处理后细菌代谢活性显著降低,抑菌圈实验证实其抗菌效果。
图6.a)荧光定量分析策略机理图。b)单核增生李斯特菌与ΔFL浓度的对数校准图。c)不同检测物质的荧光定量分析策略的荧光信号强度。
特异性检测: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非目标菌无明显信号响应,仅对李斯特菌产生显著比色和荧光信号变化,证明高特异性。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基于PAPPH-Apt和万古霉素的双模式生物传感器,实现了李斯特菌的比色-荧光同步检测与灭菌。该传感器兼具高灵敏度(比色检测限11CFU/mL,荧光检测限4CFU/mL)、良好的稳定性(储存20天后性能无显著下降)和特异性,且在实际食品样品中表现优异。研究为MOF材料在多功能生物传感中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有望推广至其他致病菌的检测与控制。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4.136582
上一篇:暂无
下一篇:新型无标记紧凑型传感器芯片:实现饮料中细菌的快速检测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