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期间磷脂酰丝氨酸阳性EVs增强效应CD8+ T细胞反应

2023-04-19 00:00:00
447次浏览
分享:
核心提示:EVs是由几乎所有细胞类型释放的脂质双层包裹的球形结构,它们携带各种生物活性分子,包括蛋白质、脂质和核酸,能够在与受体细胞相互作用时施加功能修饰和表型变化。

  T细胞可以对抗病原体和肿瘤,但是T细胞的反应的启动和维持需要细胞间相互作用和分泌的可溶性细胞因子提供的特定信号。此外,细胞外囊泡(EVs)在免疫反应期间构成了一种细胞间通信机制。然而,EVs如何影响T细胞在体内的精确机制仍不清楚。

  EVs是由几乎所有细胞类型释放的脂质双层包裹的球形结构,它们携带各种生物活性分子,包括蛋白质、脂质和核酸,能够在与受体细胞相互作用时施加功能修饰和表型变化。由于它们在起源、大小和组成方面的高异质性,已经描述了几种EVs亚型,包括外泌体和微囊泡。

  早期的研究首次证明,来自B细胞系的外泌体携带肽/主要组织相容性(MHC)II复合物,并可直接在体外激活CD4 + T细胞。来自肿瘤肽脉冲树突状细胞(DCs)的EVs能够在体内引起强烈的CD8 + T细胞反应和肿瘤抑制,进一步支持了EVs参与抗原(Ag)呈递的想法。大量后续研究表明,呈递抗原的细胞(APC)来源的EVs,特别是成熟DCs释放的EVs,可以作为Ag的来源,在体内和体外诱导T细胞增殖、记忆发展和抗肿瘤反应。DC来源的EVs携带相关的MHC-I和-II复合物以及共刺激分子,如CD86和CD54,以与T细胞进行有效交互。然而,T细胞刺激的精确机制仍不清楚。

  虽然一些报告显示EVs单独可以在体外激活T细胞,但其他研究表明,需要DCs的间接作用才能通过EVs刺激T细胞。因此,自由EVs在体内作为独立于细胞的生物修饰剂调节T细胞功能和分化的能力仍不清楚。

  与凋亡细胞一样,EVs也在其外膜层上显示磷脂酰丝氨酸(PS)。基于这个标记,我们先前描述了一种敏感且强大的方法,用于分析LCMV感染的小鼠和SARS-CoV-2感染的人体内的EVs。在这些急性感染期间,活化的CD8 + T细胞频率与PS + EVs相关。该研究证明了PS + EVs与特异性Ag的CD8 + T细胞结合会在体内触发TCR信号传导,如NFATc1的核积累所示。具体而言,EV相关的CD8 + T细胞表现出增强的增殖、效应基因表达特征,包括Ifng和Tnf等基因。因此,该发现建立了EV可以通过直接与急性感染期间活化的Ag特异性CD8 + T细胞相关联来增强效应基因表达。


  EV+CD44+CD8+ T细胞中NFATc1的核转位增加

      这篇文章研究了病毒感染期间,炎症条件会增加循环的磷脂酰丝氨酸+(PS)细胞外囊泡(EVs)的数量。这些EVs与CD8 + T细胞特别相互作用,但尚不清楚它们是否能够积极调节CD8 + T细胞反应。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分析细胞结合PS + EVs及其靶细胞的方法。研究表明,EV +细胞丰度在病毒感染期间增加,EVs优先结合于活化的CD8 + T细胞而非原始的CD8 + T细胞。超分辨率成像揭示了PS + EVs附着于T细胞表面的CD8分子团。此外,EV结合诱导抗原(Ag)特异性TCR信号转导和NFATc1转录因子的核转位。在体内,装饰有EV但不含EV的CD8 + T细胞富含与T细胞受体信号转导、早期效应器分化和增殖相关的基因签名。因此,我们的数据表明,在体内,PS + EVs为活化的CD8 + T细胞提供了特异性抗原佐剂效应。


  这篇文章研究了细胞外囊泡(EVs)在原始T细胞的启动中发挥作用的许多体外研究。然而,EVs是否在体内真正发挥与T细胞反应相关的作用仍然存在争议。最近,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方法,使我们能够在体内识别和表征结合自然发生的EVs的细胞。通过这种方法,该研究证明了活化效应细胞在病毒感染期间与EVs广泛接触,而原始T细胞则不接触。该研究提供了来自体内研究的有力证据表明,这种相互作用增加了CD8 + T细胞在(淋巴细胞脑膜炎病毒)LCMV感染小鼠中效应基因的表达和增殖。这反过来增强了T细胞效应器功能。

  参考文献:Rausch L, Flaskamp L, Ashokkumar A, Trefzer A, Ried C, Buchholz VR, Obst R, Straub T, Brocker T, Kranich J. Phosphatidylserine-positive extracellular vesicles boost effector CD8+ T cell responses during viral infection.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23 Apr 18;120(16):e2210047120. doi: 10.1073/pnas.2210047120. Epub 2023 Apr 11. PMID: 37040405.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