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吃太晚会促进肥胖,你还敢晚吃饭吗?

2024-04-19 17:58:46
1003次浏览
分享:
核心提示:生活中,肥胖的人占比越来越多,这和日常的生活习惯是有很大关系的,而吃得多运动少这是一个主要的原因。除此之外,肥胖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虽然有些人可以管住嘴,迈开腿,但依然达到好的减肥效果,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生活中,肥胖的人占比越来越多,这和日常的生活习惯是有很大关系的,而吃得多运动少这是一个主要的原因。除此之外,肥胖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虽然有些人可以管住嘴,迈开腿,但依然达到好的减肥效果,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2022年10月4日,美国哈佛医学院的 Frank Scheer 教授在 Cell 子刊 Cell Metabolism 上发表了题为:Late isocaloric eating increases hunger, decreases energy expenditure, and modifies metabolic pathways in adults with overweight and obesity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表明,晚饭时间过晚会改变生理功能,以及调节能量摄入、消耗和储存的生物过程,而这些因素都有助于增加体重,从而导致减肥失败。

  Frank Scheer 教授此前发表的多项研究表明,吃晚饭时间太晚会除了会增加肥胖、糖尿病等代谢疾病的风险外,还会增加焦虑和抑郁相关的情绪水平,从而影响了身心健康。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是昼夜节律系统。昼夜节律及其与进食时间的相互作用对代谢的影响已在全身生理水平上得到证实,但进食时间如何影响能量平衡的生理机制尚未被阐明。

  Frank Scheer 教授表示,之前的研究表明,太晚吃晚餐与肥胖风险增加、体脂增加和减肥失败有关。我们现在想知道是什么增加了肥胖风险。如果其他一切都照常,那么吃晚饭的时间到底有多重要?

  在这项新研究中,该团队开展了一项随机对照交叉试验,以在严格控制营养摄入、身体活动、睡眠时间和光照的条件下,确定较晚的晚餐时间(晚食)与较早的晚餐时间(早食)对能量摄入控制、能量消耗和脂肪组织代谢的分子调节机制的影响。

  研究人员招募了16名平均年龄37岁的超重或肥胖参与者完成了这项交叉研究。在每个实验方案开始前的最后两到三周,所有参与者保持固定的睡眠和觉醒时间,并在进入实验室前的最后三天食用了经过计算、定时和预先准备好的饮食。然后每个参与者都完成了两个实验方案:一个是严格安排的“早食”方案(17点吃晚餐);另一个是延迟250分钟进餐的”晚食”方案(21点吃晚餐)。

  为了研究进餐时间对能量摄入的主观驱动力影响,并同时控制热量摄入,研究人员在每个测试日通过一系列计算机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参与者的饥饿感和食欲。他们还频繁采集了小样本血液,以测量参与者的体温和能量消耗。

  结果显示,与“早食”相比,“晚食”使饥饿的几率增加了一倍。具体而言,晚食明显增加了参与者的食欲,他们报告想吃淀粉类食物或肉,以及强烈的进食欲望。此外,对咸味食物、乳制品和蔬菜的欲望也有所增加。

  接下来,研究人员评估了“晚食”对两种食欲调节激素的影响,即促进饱腹感的瘦素(Leptin)和促进饥饿感的胃饥饿素(Ghrelin)。他们在每个实验日的24小时内每小时评估一次。结果显示,“晚食”使24小时瘦素水平降低了6%,胃饥饿素增加了12%。在16小时的清醒期间,“晚食”使平均瘦素降低了16%,并使胃饥饿素增加了 34%。

  为了测量进食时间如何影响与脂肪形成有关的分子通路,研究人员还在测试中收集了7名参与者皮下白色脂肪组织的活组织检查。

  他们发现,脂质代谢通路中差异表达基因的绝对数量最大。“晚食”下调了几个负责脂质分解的基因。相反,负责脂质合成的基因则持续上调。此外,“晚食”参与者燃烧热量的速度也较慢,从而促进了脂肪生长。

  总之,该研究表明,“晚食”持续改变了参与者的生理功能和调节能量摄入、消耗和储存的生物过程,这三个因素都有助于体重增加。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发现揭示了较晚吃晚餐与肥胖风险增加之间相关性的趋同生理和分子机制。

  该论文第一作者 Nina Vujović 博士解释道,这些发现不仅与此前的大量研究结果一致,即晚餐吃得过晚会增加个体肥胖的可能性,而且还为这一可能性提供了潜在机制。通过使用随机交叉研究,并严格控制行为和环境因素,研究人员能够检测到涉及能量平衡所涉及的的不同控制系统的变化。能量平衡就是身体如何使用所消耗食物的一个标志。

  在未来的研究中,该团队计划招募更多女性参与这一研究,以增加研究结果在更广泛人群中的普遍性。此外,他们还将深入了解进餐时间与睡眠时间之间的关系对能量平衡的影响。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met.2022.09.007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