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草莓竟感染食源性病毒?这些应该了解

2024-04-19 18:39:57
963次浏览
分享:
核心提示:尽管肠道病毒不能在食物中或食物表面生长,但它们在环境中是稳定的,可以在不利条件下存活,并对胃肠道的极端pH值和酶具有抵抗力。此外,人类肠道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据估计,110个病毒颗粒就足以感染人类。

  浆果类,如草莓、蓝莓、黑莓和醋栗,来自各种各样的植物类型(低生长,地面灌木,小灌木,或作为空中作物从更高的植物),在各种各样的农业系统下生长。由于柔软的水果汁液含量高,易碎,易被搬运和损坏,通常是手工收割。此外,浆果通常是新鲜食用的,不需要进一步加工以消除病毒等病原微生物。

  因此,浆果的病毒污染可能发生在从农场到消费者的几个点上,使用受污染的灌溉水、种植过程中接触人类粪便(废水)或受污染的收获设备,生产现场、包装车间或供应链中浆果采摘者的不卫生做法,消费前的货架上的消费者。

  尽管肠道病毒不能在食物中或食物表面生长,但它们在环境中是稳定的,可以在不利条件下存活,并对胃肠道的极端pH值和酶具有抵抗力。此外,人类肠道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据估计,110个病毒颗粒就足以感染人类。因此,被微量受感染的粪便污染的食物可导致疾病暴发。

  浆果与几次食源性疾病的暴发有关,这些疾病是由广泛的病原引起的,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HAV),人类诺如病毒(HuNoV)),到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原生动物(环孢虫,小隐孢子虫)。在这些微生物中,HuNoV和HAV是最常报告的病原,在1983年至2018年世界上与浆果有关的暴发中占80%以上。根据对病原体、病媒分布以及因食用浆果而引起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世卫组织将HuNoV和HAV归类为新鲜和冷冻浆果应引起关注的病原体(世卫组织2008年)。

  1983年至2018年期间,全球共报告了68起与病毒污染相关的浆果疫情,导致18,851人患病。HuNoV是最常见的,涉及46次食源性疾病暴发,超过15,000例(图 1)。

  图1 按病原体分列的暴发次数分布情况

  18个不同的国家报告了疫情,并且全年都在发生(图 2)。流行病学调查指出,污染源来自许多国家的生产商,其中最常涉及的国家是波兰、中国和瑞典(图 3)。这些暴发中最常涉及的浆果类型是草莓、覆盆子和混合浆果,它们的分布值如图 4所示。总体而言,冷冻浆果涉及并报告了50次有记录的HuNoV(36)和HAV(14)暴发(图 4)。冷冻覆盆子导致了超过80%的有记录的HuNoV暴发,而冷冻浆果混合物(44%)与大多数有记录的HAV暴发有关(图 2)。

  图2 按发生国家分列的暴发次数分布:a)甲肝病毒,b)诺如病毒

  图3 按有关浆果的产地分列的暴发次数分布:a)甲肝病毒,b)诺如病毒

  图4 按浆果类型分列的发病次数分布:a)甲肝病毒,b)诺如病毒

  在HuNoV和HAV暴发中报告的最常见的食物准备环境分别是餐馆(23%)和私人住宅(35%)。食品加工人员被认为是大多数暴发的源头(表1和表2)

  表1 从1983年到2018年,与作为食物载体的普通浆果有关的HAV暴发

  表2 1983年至2018年,与作为食物载体的普通浆果有关的HuNoV暴发

  HuNoV和HAV是全球浆果相关暴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它们通过人类粪便污染进入新鲜和/或冷冻浆果生产链。它们在环境中的高持久性,加上对常用的工业做法(如冷藏、和/或新鲜浆果的清洗和冷冻浆果)的高耐受性表明,即使是少量的污染也可能对公众构成重大的健康风险。迫切需要制定控制策略,不仅要防止污染,而且要限制交叉污染。

  由于食品处理者被认为是最常见的污染源,因此需要实行良好的个人卫生管理,并采取额外的预防性控制措施,作为良好农业/生产/处理做法的一部分,需要适当的卫生设施,以提高对这些病毒问题的认识。被污染的灌溉用水也被发现是浆果病毒污染途径的一个重要来源,因此监管当局应考虑监测浆果生产系统中使用的水是否存在病毒。目前应用于冷冻浆果的工业做法,如清洗、冷冻和冷冻储存,在降低普通浆果的病毒载量方面也显示出有限的效果。

  考虑到对这些行业做法没有具体的指导方针,以及与冷冻浆果有关的大量疫情,需要制定替代控制战略。如何在浆果的失活和感官特性的维持之间取得平衡是食品加工商一直面临的挑战,在开发替代策略时应加以考虑。

  食源性病毒对不同处理技术失活的敏感性因技术、失活机制和病毒类型的不同而不同。虽然高压、紫外光、辐照、超声波、等离子体、电解水等替代加工技术对细菌的影响已经得到了很好的研究,但显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它们对浆果,特别是冷冻浆果中食源性病毒的影响。

  很明显的一点是,控制浆果上的病毒需要参与浆果生产的利益攸关方的一致努力,并要求科学家制定和验证减少浆果污染的适当方法。

  参考文献:

  [1] Bozkurt H, Phan-Thien K Y, van Ogtrop F, et al. Outbreaks, occurrence, and control of norovirus and hepatitis a virus contamination in berries: A review[J].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 2021, 61(1): 116-138.

  [2] Oteiza J M, Prez V E, Pereyra D, et al. Occurrence of Norovirus, Rotavirus, Hepatitis a Virus, and Enterovirus in Berries in Argentina[J]. Food and environmental virology, 2022: 1-8.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