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泌体佐剂让IBV防控如虎添翼:开启家禽疫苗效力提升的新篇章!
外泌体佐剂让IBV防控如虎添翼:开启家禽疫苗效力提升的新篇章!
研究背景
家禽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IB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给全球家禽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IBV具有广泛的血清型多样性和有限的交叉保护性,使得传统疫苗难以提供足够的保护。尽管已有商业佐剂用于增强疫苗效力,但它们在诱导全面免疫反应方面存在局限性。外泌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免疫调节剂,因其具有靶向性、精准递送能力和免疫刺激效果,成为了疫苗佐剂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首次系统评估了HD11M1-exo作为IBV疫苗佐剂的潜力,涵盖了体外、胚胎蛋和体内模型。
研究方法
外泌体的分离与鉴定:利用超速离心法从LPS激活的HD11巨噬细胞培养上清中分离HD11M1-exo,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粒径分析和西方印迹实验对其进行表征。
体外细胞实验:将HD11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外泌体处理组,检测外泌体对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以及LPS/TLR4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
鸡胚实验:将18日龄鸡胚分为四组,分别进行PBS、HD11M1-exo、IBV和HD11M1-exo+IBV处理,观察胚胎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并检测气管细胞因子水平。
动物实验:通过眼滴和鼻滴方式对1日龄雏鸡进行免疫,分为不同处理组,监测鸡的临床状态,并在不同时间点收集泪液和组织样本,检测免疫指标。
免疫与保护效果评估:对不同免疫组的鸡进行IBV挑战,评估病毒载量、体重、病理变化等指标。
研究结果
外泌体成功分离与鉴定:为了确定巨噬细胞在脂多糖(LPS)刺激后是否极化为M1型,使用qPCR检测了刺激组(LPS组)和对照组(NC组)巨噬细胞中典型的M1型标记物在刺激24小时后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与NC组相比,LPS组的iNOS、IL-6、IL-12、IL-23、CD80和CD86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图1A),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西方印迹实验,研究者确认了HD11M1-exo的典型外泌体特征,表明分离过程成功且外泌体具有良好的纯度和完整性。HD11M1-exo具有典型的外泌体结构(图1C),粒径主要分布在30-200nm之间(图1B),且检测到外泌体标志物HSP70和ALIX(图1D)。
体外免疫激活效果显著:HD11M1-exo显著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图2A)。LPS/TLR4信号通路的关键基因(如CD14、TLR4、TRAM、TRAF3、IRF3、CD80)和蛋白(如TLR4、IRF3、CD80)表达水平显著上调(图2C)。这一结果表明,HD11M1-exo能够通过激活LPS/TLR4信号通路显著增强巨噬细胞的免疫活性(图2D),为后续的体内实验奠定了基础。
鸡胚抗病毒能力提升:在鸡胚模型中(图4A),HD11M1-exo预处理显著上调气管中多种细胞因子(如TNF-α、IL-1β、IL-2、IL-4、TLR4、IFN-γ)的表达(图4B)。预处理组的鸡胚在IBV感染后表现出更少的病理损伤。这表明HD11M1-exo能够显著增强鸡胚的抗病毒能力,减轻IBV感染引起的病理损伤,显示出其作为免疫调节剂的潜力。
体内免疫增强作用明显:在体内实验中,HD11M1-exo处理的鸡在呼吸道组织中CD80和CD86的表达显著上调(图6)。TGF-β4和IgA水平显著升高,表明外泌体能增强细胞免疫和黏膜免疫反应。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HD11M1-exo在体内环境中能够显著增强细胞免疫和黏膜免疫反应,为疫苗佐剂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疫苗佐剂效果卓越:HD11M1-exo与H120疫苗联合使用显著提高了疫苗诱导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黏膜免疫反应(图11A-B)。在IBV挑战后,联合使用组的病毒载量显著降低,病理损伤减轻。 这一结果表明,HD11M1-exo作为疫苗佐剂能够显著增强疫苗的保护效力,为家禽IBV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方向。
研究与展望
家禽业正面临着多种疾病的威胁,如禽流感和新城疫(又称亚洲鸡瘟或伪鸡瘟)等,这些疾病不仅影响家禽的健康和生产性能,还可能对公共卫生构成威胁。因此,开发新型、高效的疫苗和免疫调节剂显得尤为重要。这项研究为家禽IBV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方向,即利用外泌体作为佐剂来增强疫苗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效力。这不仅有助于解决IBV的防控难题,为家禽疫苗的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有望推动家禽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为保障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做出贡献,还可能对其他家禽呼吸道疾病的疫苗研发产生积极影响。然而,尽管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外泌体的大规模生产和质量控制、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等问题。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优化外泌体的制备工艺,探索其在不同家禽疾病模型中的应用潜力,并进行更广泛的临床试验,以确保其在实际养殖环境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链接:https://doi.org/10.1128/jvi.01156-25
上一篇:告别传统培养瓶:悬浮工艺让病毒载体产量飙升,疫苗研发再提速
下一篇:噬菌体溶菌酶-MOFs纳米材料在根尖周炎治疗中的应用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