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血清培养基助力牛巴贝斯虫疫苗新突破:安全高效、保护力达100%
无血清培养基助力牛巴贝斯虫疫苗新突破:安全高效、保护力达100%
研究背景与意义
牛巴贝斯虫病是由蜱传播的血液原虫病,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导致发热、贫血甚至死亡,对全球养牛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传统疫苗多采用含血清培养系统制备,存在批次差异大、污染风险高、成本高等问题。无血清培养技术因其成分明确、可控性强,被视为提升疫苗质量与安全性的关键路径。本研究旨在评估无血清培养系统制备的牛巴贝斯虫疫苗的田间保护效果,为新一代疫苗工艺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方法
研究将18头健康牛随机分为三组:
GI组接种无血清培养基培养的B. bovis和B. bigemina疫苗;
GII组接种传统含40%牛血清培养基制备的疫苗;
GIII为对照组,接种未感染红细胞。
接种后23天,牛只被转移至蜱感染高风险区域,自然暴露21天。期间监测体温、红细胞压积(PCV)、寄生虫血症及抗体水平,评估疫苗保护效果。
研究结果分析
无血清疫苗提供100%临床保护
在自然感染条件下,GI组(无血清疫苗)6头牛均未出现临床症状,保护率达100%;GII组(传统疫苗)保护率为83.33%,而GIII组(对照)全部发病,需药物治疗(表1)。
图1显示,GIII组牛只在挑战后第13~16天体温持续升高至41.4°C,而GI组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表明无血清疫苗可有效抑制疾病发作。
无血清疫苗减轻贫血程度
图2显示,GIII组牛只的红细胞压积(PCV)在第17~19天显著下降,最低降至14%,而GI组PCV维持在较高水平,提示无血清疫苗可显著减轻巴贝斯虫感染引起的贫血症状。
抗体反应强烈且清晰
图3A、B显示,GI和GII组在挑战后第7天和第21天均产生高水平的IgG抗体,尤其是针对B. bovis的抗体滴度显著高于GIII组。图3C、D的免疫荧光结果进一步表明,使用无血清培养虫体制备的抗原在IFAT检测中反应清晰,特异性强,说明无血清培养未影响虫体抗原性。
研究结论
本研究首次证实,使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的B. bovis和B. bigem虫体制备的活疫苗在自然感染环境中可为牛只提供100%的临床保护,优于传统含血清疫苗。无血清系统不仅提升了疫苗的安全性和一致性,还为规模化、标准化疫苗生产提供了新路径。该成果标志着牛巴贝斯虫疫苗研发迈入更安全、更高效的新阶段,对全球热带地区畜牧业疾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选择一款高品质的无血清疫苗培养基,更有益于您的研究和生产!
点击下方卡片,获取更多科研助力!
参考来源:https://doi.org/10.1016/j.parint.2017.11.004
上一篇:猪病毒防控新突破!塞内卡病毒A抗原表位密码被成功破译!
下一篇:噬菌体细胞壁结合域新突破:CBD18实现鲍曼不动杆菌高效检测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