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减肥成功,却依然难怀孕?科学家发现关键在肠道,不在体重
为什么减肥成功,却依然难怀孕?科学家发现关键在肠道,不在体重
全球生育率持续走低,已成为一项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尽管辅助生殖技术不断突破——从卵母细胞冷冻、胚胎基因筛查到基因编辑工具的应用,这些手段仍未能触及女性生育能力的核心基础:卵巢储备功能。卵巢储备取决于出生前即已形成的原始卵泡数量,这一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会随年龄增长及环境因素影响而逐渐且不可逆地衰减。
当前生殖健康研究领域存在一个引人深思的矛盾:针对肥胖相关不孕的干预措施(如减重)虽能改善患者的心血管与代谢指标,却在多数情况下难以提升生育成功率,甚至可能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这一现象揭示出,在系统健康与生殖健康之间,存在一个尚未被充分认识的认知断层——我们仍不清楚哪些关键中间环节,介导了环境因素对卵巢功能的影响。
25年9月26日,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玛吉女性研究所Eldin Jašarevic在《Microbiome》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From gut to gamete: how the microbiome influences fertility and preconception health”的综述论文,该研究系统梳理了肠道微生物群如何影响女性生殖健康与备孕结局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生殖健康不仅是激素问题,更是生态问题”的新观点,并呼吁将微生物组科学正式纳入生殖医学。
人群研究:疾病伴随“菌纹”
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原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及反复着床失败患者均存在特征性肠道菌群紊乱,表现为多样性下降、产丁酸菌减少和促炎菌增多。其中,粪便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升高可促进雌激素再吸收,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高雄激素血症相关;早绝经和卵巢储备下降女性亦伴随产短链脂肪酸菌群的显著缺失。
动物实验:菌群直接决定卵子“数量+质量”
菌群对生殖功能的因果影响。无菌小鼠断奶后出现原始卵泡过早激活、卵巢储备加速耗竭及生育力下降,伴卵巢纤维化与免疫紊乱;该表型可在断奶关键期通过补充普通菌群或短链脂肪酸完全逆转,证明菌群对生殖寿命具有“必要且充分”的调控作用。高脂饮食可在三周内导致菌群失调与短链脂肪酸减少,引发卵母细胞脂毒性、线粒体损伤与纺锤体异常,且这些变化先于肥胖发生,提示“菌群代谢卵子质量”轴独立于体重变化。
机制拼图:菌群如何“远程操控”卵巢
菌群通过多通路远程调控卵巢功能:免疫方面,短链脂肪酸促进调节性T细胞、抑制IL-17炎症通路,延缓卵巢衰老;表观遗传方面,微生物丁酸、丙酸可进入卵母细胞,通过组蛋白修饰维持卵泡静息;激素方面,菌群β-葡萄糖醛酸酶回收雌激素,特定菌还能转化生成孕激素前体,调控性激素稳态;神经内分泌方面,短链脂肪酸作用于下丘脑,调节促性腺激素脉冲,影响排卵节律。这些发现共同构建了“肠卵巢轴”的多维度调控网络。
生殖医学需拥抱“生态视角”
肠道微生物群与女性生育力及孕前健康的密切关联。其通过短链脂肪酸等代谢产物、免疫调节及雌激素循环利用等机制,系统性影响卵巢功能与卵母细胞质量。饮食、抗生素等环境因素可改变菌群结构,进而干扰生殖过程。此外,宫颈阴道、子宫内膜微生物及父系菌群亦对生殖结局具有潜在影响。
从“相关”到“干预”的下一步
饮食是最快、最安全、最经济的“菌群药物”。植物性高纤维饮食4天即可提升SCFA、降低LDL与炎症指标;而单纯卡路里限制若伴随纤维减少,反而削弱有益代谢。未来需开展随机对照试验:
目标一:验证“高纤维+特定益生菌”能否提高卵巢储备、改善卵母细胞质量;
目标二:与ART结合,评估菌群干预对受精率、持续妊娠率、活产率的增量效益;
目标三:开发“生殖保护型”微生物制剂或后生元(SCFA、β-葡糖醛酸酶抑制剂),实现精准调控。
总之,想怀得早、怀得稳,先照顾好肚子里的微生物——它们正用代谢物、免疫信号和表观遗传刷写着你的卵巢命运。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186/s40168-025-02230-7
上一篇:肠道菌群或是女性体内“隐藏的内分泌器官”?
下一篇:孕早期“好菌”当道:阴道里的它,竟是足月顺产的小福星?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