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益生菌降低早产儿LOS风险,代谢物视角首次揭开“作用真相”
突破!益生菌降低早产儿LOS风险,代谢物视角首次揭开“作用真相”
早产儿,尤其是出生体重低于1500克的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s),面临着一系列健康挑战。其中,晚发型败血症(LOS) 是一种威胁生命的感染性疾病,通常发生在出生72小时后。这种感染的发病率高达50%,死亡率约10%-15%,且存活者可能面临长期健康问题,如神经发育障碍或慢性肺病。因此,寻找有效的预防策略至关重要。
早产儿的肠道菌群尚未成熟,容易受到抗生素使用、医院环境等因素的干扰,导致菌群失衡。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与败血症风险密切相关:有益菌数量减少,潜在致病菌比例升高。因此,科学家试图通过补充益生菌来“重塑”肠道菌群,促进健康微生物的定植。过去研究证实,多菌株益生菌能降低婴儿LOS风险,但具体如何起效一直不明确。实际上,益生菌并非直接对抗致病菌,而是通过分泌短链脂肪酸、氨基酸衍生物等代谢物,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增强肠道屏障功能。近期一项发表在Cell Reports题为Bacterial metabolite patterns of infants receiving multi-strain probiotics and risk of late-onset sepsis的研究,从代谢物视角揭开了益生菌与婴儿LOS风险的关联,为临床护理提供了新方向。
德国吕贝克大学的研究团队利用了一项政策变化,开展了一项观察性研究。该研究比较了两组早产儿的数据:一组(97例)在医院推行益生菌常规补充政策后出生,另一组(78例)在政策实施前出生。研究对象均为极低出生体重儿,且均接受过抗生素治疗。通过分析粪便样本的微生物群和代谢产物,团队试图揭示益生菌如何影响肠道环境,并与败血症风险相关联。
研究结果显示,补充益生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显著增加了新生儿肠道有益菌的定植,而潜在致病菌的丰度显著下降。然而,该研究还发现益生菌组种表皮葡萄球菌的丰度也呈升高趋势,该菌也可能引发新生儿感染,提示益生菌的使用仍需谨慎评估其对菌群整体结构的影响。该研究进一步通过核磁共振(NMR)技术分析粪便代谢物发现,益生菌组婴儿在败血症发生前的乳酸和乙酸水平显著低于未感染婴儿,而乳酸和乙酸是B.longum发酵乳糖和母乳低聚糖的主要代谢产物。而未使用益生菌的婴儿中,发生败血症前后的代谢物差异不显著。这一发现表明,益生菌的代谢活性可能直接影响败血症风险,而不仅仅是菌群组成的变化。
乳酸和乙酸是肠道健康的关键分子。它们通过降低肠道pH值抑制有害菌生长,同时促进肠道屏障功能和免疫调节。研究推测,益生菌组婴儿若因某些原因(如母乳摄入不足、菌群竞争)导致B. longum代谢活性不足,可能使肠道环境更易被病原体侵袭,从而增加败血症风险。
该研究发现,充多菌株益生菌虽能优化菌群,但在将发生LOS的婴儿中,其关键代谢产物乙酸和乳酸水平于事前显著下降,揭示益生菌代谢功能比菌群定植更关键。该研究表明,粪便乙酸和乳酸水平可作为预测LOS风险的生物标志物,提示益生菌干预应着重促进其功能代谢活性。这项研究的价值,不仅在于证实了益生菌的保护作用,更在于将“肠道菌群-代谢物-健康”的关联从理论推向临床。未来,或许通过检测婴儿粪便中的代谢物,就能提前预判感染风险,让早产儿护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
参考文献:Silvio Waschina, Julia Pagel, Karsten Seeger, et al. Bacterial metabolite patterns of infants receiving multi-strain probiotics and risk of late-onset sepsis. Cell Reports.2025-10-23;44(11):116431.doi:10.1016/j.celrep.2025.116431.
上一篇:肠道健康靠它们!益生菌如何在你的肚子里当“超级打工人”
下一篇:益生菌治痴呆?研究发现:双歧杆菌对认知功能的改善藏着“年龄+菌株”双重讲究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