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栏 >

>

今日热门

>

白肉灵芝孢子多糖提取工艺优化及抗炎抗衰老潜力研究

白肉灵芝孢子多糖提取工艺优化及抗炎抗衰老潜力研究

原创
来源:黄丽雅
2025-04-24 10:27:47
104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本研究成功优化了白肉灵芝孢子多糖的提取工艺,获得了高纯度、低分子量且具有明确单糖组成的GLSP-A1,并证实其在抗炎与抗衰老方面具有显著潜力。

灵芝(Ganoderma leucocontextum)是珍贵的食药用真菌,具有抗肿瘤、降血糖、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其孢子中的多糖成分被认为是发挥这些功效的关键物质之一。传统提取方法效率低、纯度不高,限制了白灵芝孢子多糖的深入研究与应用。因此,探索高效、环保的提取工艺及深入探究其生物活性具有重要意义。

 

最近,五邑大学生物科技与大健康学院的陈文华教授团队,在MDPI期刊发表了题为“Extraction Optimization and Bioactivity of Polysaccharides from Ganoderma leucocontextum Spores”的研究文章,该研究对比传统热水提取与新型三相分TPP)提取法,通过测定提取率、多糖含量、蛋白质含量等指标,验证TPP法的优势。进而,对TPP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确定最佳提取条件。随后,利用柱层析等技术对提取的多糖进行分离纯化,得到纯度更高的多糖命名为GLSP-A1。最后,通过体外抗炎实验与体内抗衰老实验,综合评估GLSP-A1的生物活性。

 

 

一、提取工艺对比与优化

如表1 所示,传统热水提取法(GLSP-HW)提取率为1.1%,多糖含量35.37%,蛋白质含量2.9697%;TPP法原理是将粗蛋白提取物与固体盐(主要是硫酸铵)和有机溶剂(通常是叔丁醇)混合,通过盐析、等电点沉淀、共溶剂沉淀等多种原理的协同作用,形成三个相。在离心后,目标酶或蛋白质会选择性地分配到其中一个相中,而色素、脂质等杂质则分配到其他相,从而实现分离纯化。而TPP法提取的多糖(GLSP-TPP)提取率高达3.06%,蛋白质含量降低至2.5247%。优化后,TPP提取条件为固液比1:21.126(w/v)、(NH4)2SO4浓度30%(w/v)、浆液与叔丁醇比1:1.945(v/v)、摇床温度54.136℃,此条件下多糖(GLSP提取率达5.432%(图1。优化后的工艺显著提高了多糖提取效率与纯度。

1 GLSP-HWGLSP-TPP提取率、糖醛酸和蛋白质含量

 

图1 GLSP提取率的单因素实验

注:(A)固液比;(B)(NH4)2SO4浓度;(C浆液与叔丁醇比率;(D)摇床温度。

 

二、多糖分离纯化与结构表征

经DEAE-52阴离子交换柱与凝胶渗透柱(型号Experdex 75层析,得到纯化的GLSP-A1(图2 A、B。其总糖含量高达90.5%,未检测到酸与蛋白质(图2 E。分子量测定显示GLSP-A1主要分子量为15,750 Da(图2 C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脉冲安培检测法(HPIC)用于确定GLSP-A1的单糖组成由岩藻糖、盐酸氨基葡萄糖、半乳糖、葡萄糖和甘露糖组成,摩尔比为0.03:0.002:0.201:0.497:0.27(图2 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揭示了GLSP-A1的结构特征(图2 F与刚果红相比,随着氢氧化钠浓度的增加,GLSP-A1的最大吸收波长没有明显偏移,这表明该化合物缺乏三螺旋结构(图2 G。通过热重分析法(TG)和微商热重分析法(DTG)来测定多糖的热稳定性。结果显示GLSP-A1具有三个失重阶段,第一阶段在280℃时具有较大的失重率(0.475%),第二阶段在363℃时具有最大失重率(0.6%),其中363℃是整个失重过程中最显著的失重点(图2 H

 

图2 多糖分离纯化与结构表征

 

三、生物活性评估

体外抗炎实验中,GLSP-A1在0.5-2g/mL浓度范围内,对RAW264.7巨噬细胞活力无显著影响(图3 A,且能显著抑制LPS诱导的IL-6和IL-1β表达,呈现剂量依赖性(图3 B、C

体内抗衰老实验采用秀丽隐杆线虫模型,1 mg/mL GLSP-A1处理后,线虫体内活性氧(ROS)水平较对照组降低49.34%(图4,脂褐素积累减少33.15%(图5,表明GLSP-A1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抗衰老活性。

 

图3 体外抗炎实验结果

 

图4 活性氧(ROS)水平

 

图5 脂褐素水平

 

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优化了白肉灵芝孢子多糖的提取工艺,获得了高纯度、低分子量且具有明确单糖组成的GLSP-A1,并证实其在抗炎与抗衰老方面具有显著潜力。未来可进一步深入探究GLSP-A1的作用机制,如其在细胞信号通路中的调控作用,以及在不同衰老模型中的应用效果。此外,鉴于GLSP-A1的优良特性,有望开发其在保健品、药品等领域的应用,为抗衰老产品开发提供新思路与原料。

 


文献链接:https://doi.org/10.3390/ph18020241

  • 上一篇: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食用菌:粮食安全、健康和福祉的新来源
  • 下一篇: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蓝精灵(亚靛蓝乳菇)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全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