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巨型食用菌
探秘巨型食用菌
引言
近日,昆明木水花野生菌市场惊现重达80公斤的巨型野生菌丛,需4名壮汉合力搬运,被市民称为"菌祖宗"。经鉴定,该菌为云南本土无毒品种"一窝羊",最终以1600元成交。据悉这朵巨型野生菌是在嵩明附近发现的,这已是该地区短时间内第二次发现同类巨型菌丛,经烹饪证实口感接近人工栽培菌。此次发现也再次将人们的目光聚焦于食用菌,这一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食、不与其他农产品争资源的“五不争”神奇物种。本文将借此热点,深入探讨巨型食用菌的形成条件及常见品种。
图1 巨型野生菌丛“一窝羊”
一、什么是“一窝羊”
一窝羊,生物学名荷叶离褶伞 Lyophyllum decastes(Fr.)Sing.,隶属于担子菌门(Basidomycota)、伞菌纲(Agaricomycetes)、伞菌目(Agaricales)、离褶伞科(Lyophyllaceae)、离褶伞属(Lyophyllum),是食药兼用的大型真菌,该物种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中国云南地区俗称冷香菌、一窝羊或北风菌,另有鹿茸菇、荷叶蘑、路基蘑、铁道蘑、粟窝、冻菌等别称,在欧洲被称为"Fired chicken mushroom"。菌盖呈扁半球形,表面灰白色至灰黄色,直径3~11厘米,幼时扁半球形,后平展,中部稍凸起或平展,边缘不规则波状瓣裂,水渍状。菌肉中部厚,边缘薄,有弹性,白色,味柔和。菌柄长7~12厘米,粗1~2厘米,棒状,中生或偏生,实心,基部有白色菌丝。菌褶直生至短延生,密,幅稍宽,薄,白色至浅黄色,后弯,浅灰色,褶缘波状。担子近棒状,顶端出现膨大。孢子印白色。担孢子近球形至球形,无色,光滑。菌丝具锁状联合。喜低温型真菌,常生于混交林或针叶林中,与树木形成外生菌根关系。云南主要分布于迪庆州境内。菌肉肥厚细嫩、清香扑鼻,味道鲜美,且子实体中富含β-1.3-D葡聚糖与β-1.6-D葡聚糖。味辛性温,可治心脾暴病。含丰富的营养物质,每百克干品含蛋白质20~23克,氨基酸成分齐全,矿物质含量十分丰富。1千克子实体含锌50毫克、铜19毫克、硒0.013毫克、镉1.85毫克、汞0.56毫克、铅0.75毫克、砷0.29毫克。抗癌试验表明,子实体水提取液对小白鼠肉瘤180和艾氏腹水癌的抑制率分别是75%和60%。作为中药用于治疗腰酸腿痛、手足麻木、经络不适[1-3]。
二、造就巨型食用菌的“天时地利”
巨型食用菌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努力结果,适宜的气候、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特定的土壤结构、水分条件和微生物环境都是孕育巨型食用菌不可或缺的因素:
1. 持续充足的营养供给[4-5]
富饶的基质是基础中的基础,巨型食用菌需要大量碳源和氮源构建庞大的菌丝网络和子实体。木腐菌依赖富含木质纤维素的枯木或树桩;土生菌则与庞大的地下共生系统相连;菌核类则分解埋藏深厚的松木等基质。
基质的体积与连续性决定了养分上限。一段巨大的朽木或一片连绵的地下腐殖质层,能为菌丝提供长期稳定的养分,支撑其积累出庞大的生物量,并最终形成巨大的子实体。
2. 稳定适宜的环境[6-7]
湿度:水分对菌丝和子实体生长至关重要,:高湿度(通常>80%)保证了细胞膨胀、营养运输和代谢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持续的降雨或高湿度环境是巨型食用菌出现的先兆。
温度:每种菌都有其最适生长温度范围,在这个范围内,温度波动小、持续时间长,更有利于菌丝体缓慢而充分地积累养分,为爆发性产生巨型子实体奠定基础。
光照与通风:大多数菌类菌丝生长、原基形成和子实体发育初期需要避光或弱光环境,同时,适度的通风能提供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防止病虫害。
3. 品种自身的遗传特性[8-9]
像蜜环菌这类真菌,其菌丝体可以存活数百年甚至数千年,通过不断扩展和利用新的资源,最终形成覆盖广阔面积、重达成百上千吨的巨型单一克隆个体,并在其上产生大量的子实体丛。
鸡枞菌与白蚁构建了精妙的共生关系。白蚁巢穴为鸡枞菌提供高度优化、营养丰富的培养料和稳定的温湿度环境,而鸡枞菌则是白蚁重要的食物来源。这种互惠关系使得鸡枞菌能在地下形成巨大的菌丝网络,最终长出硕大的子实体。
另外如巨大口蘑等木腐菌能高效分解木材中坚韧的木质素和纤维素,将难以利用的植物残体转化为自身生长的能量和物质来源。
4. 较长的免受干扰的生长周期
巨型子实体的形成往往不是一蹴而就,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进行物质积累和形态构建,在此期间,若未受到动物啃食、人类采摘、病虫害侵袭或恶劣天气的破坏,子实体才能顺利发育至巨大食用菌。
云南独特的气候和自然条件,为多种巨型食用菌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环境,因而成为超大野生食用菌的频发区域。
三、易形成大型丛生群落的食用菌有哪些?
最常见报告的易形成巨型丛生群落的食用菌有如下几种:
1、巨大口蘑
巨大口蘑(Tricholoma giganteum)隶属伞菌目(Agaricales)美孢菌科(Callistosporiaceae)口蘑属,又称金福菇,子实体丛生,以其易形成巨型菌丛的特性著称,每年基本都能见诸报道[10-11]。菌盖直径可达10-30cm,初呈半球形后平展,表面白色至浅黄色;菌肉肥厚,菌柄粗壮,长5-15cm,直径2-5cm,自然分布于热带至亚热带地区,在我国福建、云南等地有野生记录。人工栽培时,菌丝生长适温25-30℃,子实体形成需18-25℃和85%-95%湿度。以稻草、棉籽壳等为基质,碳氮比30:1时生物转化率可达80%,菌丝体密集生长促进丛生其菌丝分泌的吲哚乙酸(IAA)等激素浓度高于普通食用菌3-5倍,刺激菌柄膨大和簇生,基因组分析显示,其漆酶基因家族扩增比双孢蘑菇多12个拷贝,增强木质素降解能力,支持大规模菌丝体扩展[12-15]。
图2 巨型野生菌丛金福菇
2、鸡枞菌
鸡枞菌(Termitomyces spp.)隶属伞菌目(Agaricales) 离褶伞科(Lyophyllaceae)蚁巢伞属,别名鸡枞、鸡肉菇、蚁棕等,又称为“菌中之王”,是与白蚁共生的珍稀食用菌,菌盖宽5-25cm,幼时圆锥形或钟形,成熟后顶部凸起呈斗笠状,表面灰褐色至黑褐色,老熟时辐射状开裂;白色粗壮菌柄长8-20cm,基部具长达50cm的假根,深入白蚁巢获取养分[16-17]。常成簇生长,有记录显示某些品种单丛鲜重超过10公斤[18]。完全依赖与白蚁(主要为大白蚁亚科)的专性共生。白蚁精心培育的“菌圃”为鸡枞菌提供了营养丰富、环境稳定的“地下工厂”。白蚁活动的范围决定了地下菌丝网络的规模和可供给养分量,从而支持巨型鸡枞菌的产生[9]。
图3 鸡枞菌
3、奥氏蜜环菌
奥氏蜜环菌(Armillaria ostoyae)隶属伞菌目(Agaricales)膨瑚菌科(Physalacriaceae)蜜环菌属,是已知可形成地球上最大生物体的真菌之一,其“巨型”主要体现为地下部分的扩张能力上。奥氏蜜环菌的地上部分形态特征为菌盖直径3-15厘米,初期凸起后逐渐平展,表面密布深褐色鳞片;菌褶呈白色至淡黄色。而其地下部分的黑色根状菌索(rhizomorphs)直径2-5毫米,可延伸数公里,形成庞大的白色扇形菌丝扇网络,其扩张能力令人惊叹[8]。在美国俄勒冈州发现,的单个菌丝体克隆,占地约8.9平方公里,估计年龄超过2400岁,总重量可能高达数百甚至上千吨[19]。它通过分泌漆酶、过氧化物酶等木质素降解酶,能够侵染超过600种植物,通过分解木质素和纤维素获取营养。菌索系统帮助其在土壤中快速传导养分和水分,适应各种环境条件。作为强大的木材腐朽菌,其菌丝索能在土壤和朽木中快速蔓延,侵入并分解大片森林的根系和倒木。在资源充足且不受干扰的环境中,这种克隆生长模式使其能持续扩张数百年,积累成惊人的生物量[20-21]。
图4 奥氏蜜环菌
4、荷叶离褶伞
荷叶离褶伞(Lyophyllum decastes)隶属伞菌目(Agaricales)离褶伞科(Lyophyllaceae)离褶伞属,商品名鹿茸菇,在云南等地被称“一窝羊”[22],前面已详述。是一种具有独特丛生特性的珍稀食用菌,子实体密集簇生形成巨型菌丛,野生状态下单丛重量可达数千克。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在中国云南、甘肃、西藏等地尤为常见。多生于阔叶林或针叶林腐殖质丰富的土壤中,与松属等树木形成外生菌根关系,夏秋季(6-10月)为生长活跃期。因菌丝体具强聚集性,常数十至上百个子实体共生于同一菌丝基座上,形成“一窝鸡”“一窝羊”的壮观形态,本文开头提到的即近日云南发现了重达80公斤的巨型菌丛荷叶离褶伞[23-24]。
图5 荷叶离褶伞
结语
巨型食用菌的发现不仅是大自然的奇迹,更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体现。从云南重达80公斤的“一窝羊”到奥氏蜜环菌覆盖数平方公里的“地下王国”,这些巨型菌丛揭示了真菌世界的非凡潜力。巨型菌丛的形成依赖稳定的生态系统,其存在标志着局部环境的高质量与生物多样性。未来需平衡保护与利用:建立野生菌资源保护区,规范采摘;深化人工栽培技术,降低重金属积累风险;探索菌类在碳中和与土壤修复中的应用。巨型食用菌不仅是餐桌珍馐,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象征,其价值挖掘将为可持续发展注入“真菌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立功.荷叶离褶伞研究进展[J].中国林副特产,2019,(01):79-81+90.DOI:10.13268/j.cnki.fbsic.2019.01.032.
[2] 魏雨恬,冯娜,张劲松,等.荷叶离褶伞子实体有机溶剂萃取物的化学成分和抗肿瘤活性[J].食用菌学报,2016,23(02):70-74.DOI:10.16488/j.cnki.1005-9873.2016.02.014.
[3] 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646160&Type=bkztb&SubID=690
[4] 卯晓岚.中国菌物物种多样性研究与资源开发利用[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8,20(S1):33-36
[5] Liwei C J. Species diversity and utilization of medicinal mushrooms and fungi in China (re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inal Mushrooms, 2009, 11(3).
[6] Robson G D, Trinci A P J .21st Century Guidebook to Fungi[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7] Shuting C, Miles P G. Mushrooms: cultivation, nutritional value, medicinal effect,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2nd ed.[J]. 2004.
[8] Ferguson, B. A, Dreisbach T A, Parks C G,et al.Coarse-scale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pathogenic Armillaria species in a mixed-conifer forest in the Blue Mountains of northeast Oregon[J]. 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2003. 33(4):612–623 DOI:10.1139/x03-065.
[9] Aanen, D. K., Eggleton P., Lefevre C R, et al. The evolution of fungus-growing termites and their mutualistic fungal symbiont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2. (23):99. DOI:10.1073/pnas. 222313099.
[10] https://m.gmw.cn/2024-07/20/content_1303796765.htm
[11] https://www.sohu.com/a/199616673_99920542?_trans_=000019_wzwza
[12] 张金霞, 黄晨阳, 陈强, 等. 食用菌栽培手册[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3: 89-92.
[13] 李荣春, 王波, 刘鸿高, 等. 金福菇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研究[J].菌物学报, 2015, 34(3): 422-430. DOI:10.13346/j.mycosystema.140256.
[14] CHEN L, ZHANG J Y, LI R C, et al. Hormonal regulation in the mycelial growth of Tricholoma giganteum[J].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2018, 9: 1124. DOI:10.3389/fmicb.2018.01124.
[15] WANG X, LIU H G, ZHANG M, et al. Genome sequencing reveals genetic basis of giant colony formation in Tricholoma giganteum[J]. Genomics, 2020, 112(1): 789-796. DOI:10.1016/j.ygeno.2019.05.013.
[16] 戴玉成, 杨祝良. 中国药用真菌名录[J]. 菌物学报, 2013, 32(3): 518-543.
[17] 李泰辉, 宋斌. 中国大型真菌[M].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 89-91
[18]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0465885294301365&wfr=spider&for=pc
[19] https://zhuanlan.zhihu.com/p/369138428
[20] Smith M L, Bruhn J N, Anderson J B.The fungus Armillaria bulbosa is among the largest and oldest living organisms[J]. Nature, 1992, 356(6368):428-431. DOI:10.1038/356428a0.
[21]中国森林病理学专业委员会. 蜜环菌属真菌的生态功能与致病机制研究进展[J].林业科学, 2018, 54(9): 1-8. DOI:10.11707/j.1001-7488.20180901.
[22] 刘娜,张敏,张鹏,等.野生荷叶离褶伞菌株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J].北方园艺,2023,(09):119-125.
[23]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26410676697522672/answer/1926591046915166271
[24] https://news.sina.cn/2025-07-10/detail-infeyhur1815370.d.html
上一篇:蘑菇生物活性成分的加工保留策略与健康应用前景
下一篇:灵芝搭绿茶,养生燃脂双buff叠满!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