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稀褶红菇:中国南方山林中的“致命诱惑”
亚稀褶红菇:中国南方山林中的“致命诱惑”
近日,长沙晚报一篇关于谨防“火炭菌”中毒的文章引起大家的关注,那么,什么是“火炭菌”,它又是如何引发中毒的呢?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在我国南方郁郁葱葱的松树林和阔叶林中,有一种外表朴素的蘑菇常于夏秋雨季出现,它菌盖呈灰白色,菌褶稀疏且略带淡红色,看似与许多可食用蘑菇无异,然而,这平凡的外表下却隐藏着极度的危险——这便是亚稀褶红菇(Russula subnigricans),又名毒黑菇、火炭菌,是一种被称为“中国最毒蘑菇之一”的真菌[1]。
亚稀褶红菇属于红菇科(Russulaceae)红菇属(Russua)。其子实体通常中等大小,菌盖初期呈半球形,后逐渐平展,表面颜色多变,常见灰褐色至暗褐色,有时带有橄榄绿色调,菌盖边缘常内卷。菌肉较厚,质地脆,受伤后易变红色或灰黑色。菌褶稀疏,呈淡黄色至灰黄色,褶间距离较宽,是其名称“稀褶”的来源。菌柄粗短,常为白色或灰白色,基部有时略膨大(图1)。该物种多分布于中国南方的阔叶林或混交林中,常见于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四川、贵州、甘肃和台湾等地,多生于夏秋季节,散生或群生于林下地上。它是一种外生菌根菌,常与壳斗科等树种共生,是一种有毒种类,误食可能导致严重中毒[2]。
图1 亚稀褶红菇(图片来源于网络)
亚稀褶红菇的中毒机制,源于其含有一种叫做环丙-2-烯羧酸的不稳定毒素,它容易挥发,也容易在体内发生化学变化。这种毒素可能并不是直接破坏肌肉细胞,而是通过干扰细胞内的能量代谢,导致肌肉细胞中的ATP(能量货币)迅速耗尽。能量不足后,细胞内的钙离子失去调控,大量涌入细胞质,引发肌肉细胞自我分解,最终导致横纹肌溶解——也就是肌肉细胞破裂,释放出大量肌酸激酶和肌红蛋白进入血液。此外,还有一种较稳定的毒素叫做环丙烯乙酰基肉碱,可作为检测标志物,但它是否直接引起肌肉溶解尚不明确。中毒后通常在10分钟到2小时内就会出现症状,初期类似食物中毒: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随后在几小时到一天内出现肌肉相关症状:全身乏力,尤其是大腿肌肉酸痛、无力;尿色变深(像酱油色),这是因为肌肉分解后的肌红蛋白通过尿液排出;可能伴有胸闷、心悸、出汗等心脏受累表现。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电解质紊乱(如高钾、低钙);急性肾功能衰竭(因肌红蛋白堵塞肾小管);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危及生命[3]。亚稀褶红菇中毒起病急、潜伏期短、病死率高。早期监测肌酸激酶、肝酶、心肌标志物等指标对识别重症患者、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4]。
图2 亚稀褶红菇与稀褶红菇、稀褶茸多汁乳菇、密褶红菇的区别[5]
在野外环境中,它常与两种可食用近缘种共生:稀褶红菇和密褶红菇。三者的核心区别仅在于菌褶密度 —— 亚稀褶红菇的菌褶疏密程度恰好介于两者之间。这种细微差异即便对有经验的采集者也难以精准判断,贵州省卫生健康委的监测数据显示,多数的中毒案例源于误将其当作可食用的“火炭菌”采摘(图2)[5]。为了更好地应对亚稀褶红菇中毒问题,提高对亚稀褶红菇的识别准确率,科研人员一直在不断探索和研发新的检测技术。
目前,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亚稀褶红菇的识别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ITS 片段测序技术。ITS(内转录间隔区)是核糖体 DNA 中的一段非编码区域,不同物种的 ITS 序列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可以通过对 ITS 片段进行测序,来确定蘑菇的物种归属。科研人员只需从蘑菇样本中提取少量 DNA,经过 PCR 扩增、测序等步骤,就能获得该蘑菇的 ITS 序列,然后将其与已知的亚稀褶红菇 ITS 序列进行比对,从而准确判断该蘑菇是否为亚稀褶红菇[6]。Pan Long等人开发了一种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方法,针对ITS区域设计特异性引物,可在45分钟内完成检测,灵敏度达0.5 pg/μL,比传统PCR高100倍,并通过羟基萘酚蓝(HNB)染料实现肉眼可视判读,适用于现场快速筛查[7]。Zhiyong Zhao等人进一步将LAMP与CRISPR/Cas12a系统结合,构建了LAMP-CRISPR/Cas12a检测平台。该方法在70分钟内完成检测,灵敏度高达1 fg/μL,比现有方法提高500–1000倍,并可通过紫外灯下荧光信号直接判读结果。该系统表现出极高的特异性,在22种其他蘑菇中无交叉反应,并能检测熟蘑菇样品中低至0.01%的亚稀褶红菇含量[8](图3)。
图3 所开发的LAMP-CRISPR/Cas12a检测方法对亚稀褶红菇及22种其他蘑菇物种的特异性分析
但目前对于普通公众而言,最可靠的防范手段仍是摒弃 “经验鉴别” 的侥幸心理。中国疾控中心反复强调,任何基于外观的“民间偏方”—— 如 “颜色鲜艳有毒”“虫吃无毒”“高温烹煮去毒” 等均无科学依据。在亚稀褶红菇与可食用红菇共生的生态环境中,唯一安全的选择就是遵循“三不原则——不采、不买、不卖野生蘑菇!”,拒绝采食任何来源不明的野生蘑菇。
亚稀褶红菇作为一种剧毒野生蘑菇,对人类的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只有通过科学认知、加强预防和及时救治,才能有效减少中毒事件的发生。提醒广大公众:珍惜生命,远离不明野生蘑菇。通过了解亚稀褶红菇中毒的惨痛案例、深入剖析其毒性原理、掌握鉴别方法、关注检测技术进展,并采取有效的防护策略,我们能够更好地预防亚稀褶红菇中毒事件的发生,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安全。让我们共同提高安全意识,远离野生毒蘑菇,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图力古尔,李海蛟,包海鹰,等.中国毒蘑菇新修订名录[J].菌物研究,2024,22(04):301-321.DOI:10.13341/j.jfr.2024.0010.
[2]宋斌,李泰辉,吴兴亮,等.中国红菇属种类及其分布[J].菌物研究,2007,(01):20-42.DOI:10.13341/j.jfr.2007.01.007.
[3]杨莹,蒋臻,唐郭,等.横纹肌溶解型毒蘑菇中毒的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4,36(05):635-638.DOI:10.13590/j.cjfh.2024.05.019.
[4]李娅,符阳山,段红丹,等.急性亚稀褶红菇中毒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23,43(09):685-689.
[5] 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亚稀褶红菇 — 横纹肌溶解型毒蘑菇 [EB/OL]. 2025-08-18.https://wjw.guizhou.gov.cn/ztzl_500663/jkkpzl/202508/t20250818_88484016.html
[6]尹军华,张平,龚庆芳,等.亚稀褶黑菇和稀褶黑菇的ITS序列分析[J].菌物学报,2008,(02):237-242.
[7]Long P, Jiang Z, He Z, Chen Z. Development of a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assay for the rapid detection of Russula subnigricans and Russula japonica. Front Microbiol. 2022.
[8]Zhao ZY , Zhao LX , Tian EJ, Zheng FS, Hengchao E, Zhao XY, Zhou CY. Ultrasensitive and visual identification of lethal mushroom Russula subnigricans by LAMP-based CRISPR/Cas12a assay. Microchemical Journal.2025.
上一篇:羊肚菌多糖改善高脂饮食小鼠肝脏脂质代谢
下一篇:为什么科学家越来越关注食用菌蛋白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