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博弈:你的饮食如何唤醒肠道内的“沉睡杀手”
餐桌上的博弈:你的饮食如何唤醒肠道内的“沉睡杀手”
我们常说“人如其食”,但你可能不知道,你吃下的每一口食物,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你肠道内数以万亿计微生物的“行为”,甚至能决定一些“沉睡”的细菌是否会“叛变”成为疾病元凶。一篇发表于《Trends in Microbiology》的权威综述,深入探讨了饮食、肠道“病原共生菌”与慢性炎症性疾病之间的三角关系。
“病原共生菌”是这篇综述的核心概念。它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外来病原体,而是我们肠道内正常的共生微生物成员。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与人体相安无事。然而,当特定的条件被满足——例如宿主的遗传易感性、免疫系统缺陷,或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这些细菌便会“揭竿而起”,展现出其致病的潜力。
综述以详实的证据指出,西式饮食(高脂肪、高糖、高盐、低膳食纤维) 是激活这些“沉睡杀手”的关键环境触发器。例如:
高脂饮食,特别是富含奶制品的饱和脂肪,会促使肝脏分泌更多的牛磺酸结合胆汁酸。这恰恰为一种名为沃氏嗜胆菌(Bilophila wadsworthia) 的病原共生菌提供了“美餐”(有机硫),导致其大量增殖,进而驱动严重的肠道炎症。
高盐饮食 不仅会减少有益的乳酸菌,还能直接改变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的基因表达,增强其毒力因子(如VacA毒素)的分泌,从而加剧胃炎并增加胃癌风险。
膳食乳化剂(常见于冰淇淋、人造奶油等加工食品中)被发现可以直接上调adherent-invasive Escherichia coli (AIEC),一种与克罗恩病密切相关的病原共生菌——的毒力基因,使其更具侵袭性和致病性。
低纤维饮食 则会剥夺大多数有益菌的“口粮”,反而可能让一些病原共生菌占据优势,甚至改变它们在肠道中的定位,从无害的肠腔迁移到敏感的黏液层,从而引发炎症。
这些结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大量严谨的科学研究。研究者们广泛采用了基因工程小鼠模型(如IL-10基因敲除鼠、TLR5缺陷鼠等),这些小鼠模拟了人类炎症性肠病(IBD)的遗传背景。通过给这些小鼠喂食不同的定制饲料,并引入特定的病原共生菌,科学家可以精确观察饮食如何影响疾病的进程。同时,宏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 等前沿技术,被用于分析肠道菌群的结构变化、细菌的基因活动以及代谢产物的谱图,从而在分子层面揭示饮食-细菌-宿主相互作用的机制。
这篇综述向我们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现代饮食模式可能是许多慢性炎症性疾病(如IBD、自身免疫病、代谢综合征)流行的重要推手。我们手中的餐叉,拥有改变体内微生物生态系统平衡的力量。
启示是双重的。在个人层面,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向地中海饮食模式靠拢,即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和坚果的摄入,减少红肉、超加工食品和高糖饮料的消费。这不仅是为了控制体重,更是为了“喂养”有益菌群,抑制病原共生菌的潜在危害。
在医疗与公共卫生层面,这项研究推动了个性化营养医学的发展。未来,针对特定慢性病患者的治疗,或许应包括对其肠道菌群的评估,并据此制定精准的膳食干预方案,通过“饿死”致病菌、“养好”有益菌的方式来辅助治疗。它提醒我们,健康的生活方式,始于一顿均衡的膳食,而一个健康的肠道,则是全身健康的重要基石。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tim.2025.04.003
上一篇:Advanced Science|巴洛沙韦骨架的“跨界改造”获得具有体内外强效抗HSV-1活性的pUL15C抑制剂
下一篇:浙大陈伟/胡炜团队提出“力学锁定”策略实现新冠病毒广谱中和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