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真菌污染检测新突破:VNIR 与 SWIR 高光谱数据的协同多水平融合框架

大豆真菌污染检测新突破:VNIR 与 SWIR 高光谱数据的协同多水平融合框架

原创
来源:王鑫
2025-07-30 11:51:45
6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该研究提出一种协同多水平融合框架,通过整合可见近红外(VNIR)与短波红外(SWIR)高光谱数据,结合低水平融合(LLF)和中水平融合(ILF)策略,辅以 CARS、SPA、UVE 等特征选择算法,利用 1D-CNN 等模型实现大豆真菌污染的非破坏性高精度检测,其中低水平融合结合 1D-CNN 的准确率达 97.52%,为大豆真菌污染的快速批量筛查提供了有效技术手段。

大豆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与经济作物,其在生长、储存过程中易受曲霉属等真菌侵染,产生的真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不仅降低品质,更威胁人畜健康。传统检测方法多依赖培养或化学分析,存在破坏性强、耗时久、难以批量筛查等局限,因此开发快速、非破坏性的检测技术成为保障大豆安全的关键。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可见近红外(VNIR)与短波红外(SWIR)高光谱数据的协同多水平融合框架,实现大豆真菌污染的精准检测。研究选取 “东黄” 和 “中黄” 两个大豆品种,经表面消毒后接种黄曲霉孢子悬浮液(1×10⁶ CFU/mL),在 30℃、85% 湿度条件下培养 6 天,模拟不同污染阶段,并设置无菌水处理的健康样本作为对照。最终获取 3028 份样本(988 份健康,2040 份污染),按 3:1 比例划分校准集(2271 份)与验证集(757 份),确保两组健康与污染样本比例一致。

 图 1:展示低水平和中水平数据融合过程的示意图,含 VNIR 与 SWIR 数据的处理流程。

检测系统整合 VNIR(400-1000nm)与 SWIR(900-2500nm)模块,分别采用 halogen 灯与钨卤灯照明,通过线扫描成像获取光谱数据。原始图像经黑白板校准消除暗电流干扰,再通过阈值分割与掩码操作提取大豆种子感兴趣区域(ROI)的平均光谱。预处理阶段对比了 Savitzky-Golay 平滑、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多元散射校正(MSC)及一阶 / 二阶导数的效果,结合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采样(CARS)、连续投影算法(SPA)、无信息变量消除(UVE)三种特征选择算法,筛选出关键波长以降低数据维度。

 图 2:呈现 LLF 和 ILF 策略下 CNN 模型的损失率与准确率变化曲线。

数据融合采用低水平融合(LLF)与中水平融合(ILF)两种策略:LLF 直接拼接 VNIR(240 波段)与 SWIR(239 波段)原始光谱,保留完整信息但维度较高(479 波段);ILF 则先对两类数据分别进行特征选择,再拼接筛选后的波长组合,在减少冗余的同时保留核心特征。通过 1D 卷积神经网络(1D-CNN)、Transformer、支持向量机(SVM)、线性判别分析(LDA)及 PCA-LDA 五种模型进行分类验证,其中 1D-CNN 采用两层卷积块(16/32 滤波器)与 dropout 正则化,Transformer 则通过自注意力机制捕捉长程依赖。

 

图 3:显示 LLF 和 ILF 数据集中特征选择算法所选最优波长的分布。

结果显示,1D-CNN 在两种融合策略下均表现最优:LLF 全光谱时验证集准确率达 97.52%,ILF 经 UVE 筛选 208 波段时准确率达 97.85%。Transformer 在 ILF-SPA(80 波段)条件下准确率 92.24%,展现出处理稀疏特征的潜力。传统模型中,LDA 在 LLF 下准确率 94.06%,但 SVM 与 PCA-LDA 性能较差(<70%)。特征选择算法中,UVE 与 CARS 筛选的波长更利于保留关键信息,SWIR 数据(尤其 1210nm、1450nm 等与蛋白质 / 水分相关的吸收峰)对污染检测的贡献显著高于 VNIR,验证了 SWIR 对早期生化变化的高敏感性。

统计分析表明,1D-CNN 与 Transformer 性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其优势源于卷积操作对局部光谱模式的高效捕捉,而 Transformer 的自注意力机制更适配融合后的数据结构。LLF 虽保留完整信息,但计算成本较高;ILF 则在保证精度的同时提升效率,更适合实际应用。

该框架为大豆真菌污染的快速筛查提供了新思路,未来可结合时序数据构建动态污染模型,并拓展至其他粮油作物的安全检测。研究不仅证实了多光谱融合的协同效应,更为农业产业链中真菌毒素的早期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Shao X, Guo Z, Qin Y, et al. Synergistic multi-level fusion framework of VNIR and SWIR hyperspectral data for soybean fungal contamination detection[J]. Food Chemistry, 2025: 145559.

  • 上一篇:细菌“现形记”:新技术让病原体无处藏身
  • 下一篇:从霉菌到真菌毒素:LC-MS/MS 定量室内空气传播毒素的新方法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全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