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技能拉满!AgMn3O4纳米酶守护食品远离致病菌
三重技能拉满!AgMn3O4纳米酶守护食品远离致病菌
食源性疾病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卫生与食品安全,其中食源性致病菌是主要致病源,可引发肠胃炎、发热甚至死亡,因此精准便捷的检测至关重要。传统微生物培养法虽准确,但耗时费力且依赖专业人员;基于纳米材料的“锁钥式”传感方法虽特异性强,却存在灵敏度不足、仅能“一对一”检测的局限,难以满足复杂样品需求。
纳米酶兼具酶催化活性与纳米材料特性,因高催化效率、稳定性好、成本低等优势,在致病菌检测领域潜力巨大。其可通过催化生成自由基加速底物显色,实现信号放大提升灵敏度,且纳米酶传感器阵列能通过差异化相互作用生成“指纹图谱”,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实现多目标识别。此外,纳米酶还具备抗菌性能,尤其银基纳米酶可产生活性氧(ROS)对抗细菌,且不易引发耐药性。
然而,现有纳米酶多聚焦单一功能,缺乏集检测、识别、灭活于一体的多功能材料。基于此,本文设计制备Ag/Mn₃O₄纳米酶,旨在构建“三位一体”的食品致病菌防控体系,解决现有技术的功能单一、适用性有限等问题。
方案1利用模拟氧化酶的Ag/Mn₃O₄纳米酶对食源性致病菌进行比色测定(A)、精确鉴定(B)和广谱失活(C)。
研究内容
图1.Mn₃O₄及Ag/Mn₃O₄的合成表征
采用溶剂热法先制备Mn₃O₄,再经NaBH₄还原法负载Ag得到Ag/Mn₃O₄纳米酶。TEM显示Mn₃O₄为八面体结构(平均粒径200nm),Ag均匀附着于其表面;XRD证实Mn₃O₄(PDF#24-0734)与Ag(PDF#04-0783)的特征晶面,元素mapping显示Mn、O、Ag分布均匀。XPS分析表明Ag以Ag⁺形式存在,Mn包含Mn²⁺/Mn³⁺/Mn⁴⁺(利于催化),O元素存在Mn-O、Mn-O-C等键型。ICP-MS测定Ag和Mn浓度分别为507.72mg/g和217.19mg/g,上述表征均证实Ag/Mn₃O₄纳米酶成功合成,且结构稳定、成分均一。
图2.Ag/Mn₃O₄的类氧化酶活性
以TMB为底物验证氧化酶活性,UV-Vis光谱显示Ag/Mn₃O₄+TMB体系在652nm处有明显吸收峰(对应氧化态TMB),单独Ag/Mn₃O₄或TMB无此峰;EPR检测到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₂⁻)信号,证实其通过催化O₂生成O₂⁻加速TMB显色。优化实验表明,反应12min达平衡,pH4.0、25℃时催化活性最优。稳态动力学计算得Vmax=6.93×10⁻⁸molL⁻¹s⁻¹、Km=0.06mmolL⁻¹,与已报道锰基纳米酶相比,其对底物亲和力更强、催化速率更快,氧化酶活性更优异。
图3.食源性致病菌的比色法测定
利用致病菌对Ag/Mn₃O₄氧化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实现显色检测。向Ag/Mn₃O₄+TMB体系加入6种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等)后,652nm处吸光度显著下降,且革兰氏阳性菌抑制作用强于革兰氏阴性菌(因表面电荷差异导致静电作用强度不同)。浓度梯度实验显示,6种致病菌浓度(10²-10⁷CFU/mL)与吸光度呈良好线性关系(R²≥0.981),检测限低至3.1-12.3CFU/mL。实际样品(猪肉、蛋糕、牛奶)加标回收实验中,回收率97.14%-106.25%,与传统平板计数法结果一致,证实方法准确可靠。
图4.食源性致病菌的精确鉴定
构建Ag/Mn₃O₄基比色传感器阵列,结合PCA和层次聚类分析(HCA)实现致病菌识别。提取不同时间点(2-20min)的吸光度数据生成“指纹图谱”,PCA结果显示6种致病菌在二维图中形成独立聚类,无重叠;HCA将其分为三类(革兰氏阴性菌、中度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强抑制革兰氏阳性菌),与抑制作用规律一致。低浓度(4.3×10²-10³CFU/mL)时部分菌存在接近,但高浓度(≥4.3×10⁴CFU/mL)时识别效果优异。此外,该阵列还能准确识别二元混合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他菌)和多元混合菌,证明其在复杂样品中具有强识别能力。
本研究成功制备具有优异氧化酶模拟活性的Ag/Mn₃O₄纳米酶,实现食品致病菌“测定-识别-灭活”三位一体功能。显色测定方面,对6种致病菌检测限低至3.1CFU/mL,实际样品回收率理想;精确识别上,结合PCA/HCA的传感器阵列可区分单一菌、混合菌及不同浓度菌;宽谱灭活则依赖O₂⁻实现高效抗菌,且对实际食品保鲜有效。该纳米酶克服传统方法功能单一、操作复杂的缺陷,为食品安全领域致病菌防控提供了高效、多功能的新工具,具有重要实用价值与推广前景。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foodchem.2024.141620
上一篇:新型 CRET 适配体传感器问世,红色发光 Au-Ag 双金属纳米团簇助力鼠伤寒沙门氏菌精准检测
下一篇:超灵敏SERS技术实现牛奶中细菌孢子的单孢子级检测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