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比色双哨兵:AIEgen高酶活纳米物速检沙门氏菌
荧光比色双哨兵:AIEgen高酶活纳米物速检沙门氏菌
鼠伤寒沙门氏菌是导致食源性疾病的重要病原体,每年全球约有9300万例感染和15.5万例死亡。传统检测方法如平板培养、PCR和ELISA存在耗时、操作复杂或灵敏度低等问题,亟需开发快速、灵敏的现场检测技术。纳米酶因成本低、稳定性高而被广泛研究,但其单独使用时易聚集导致催化活性下降,而共价有机框架(COF)作为载体可提高纳米酶的分散性和稳定性。双模式检测技术结合多种信号输出(如比色、荧光),能互补优势,提高检测可靠性,但现有多模式系统常因组件复杂导致干扰。此外,智能手机辅助检测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如线性判别分析,LDA)为现场快速分析提供了新途径。
本文设计的“三合一”纳米杂化物(MCOF-CuO/Au@apt)整合了磁分离、高氧化酶活性和适配体识别功能,以TPE-4A为双信号报告分子,构建了兼具高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的检测平台。
方案1.鼠伤寒沙门氏菌比色法/荧光双模检测示意图
研究内容
图1.MCOF-CuO/AuNPs和MCOF-CuO/Au@apt的合成与表征
图2.表征
MCOF-CuO/Au@apt通过Schiff碱缩合反应制备磁共价有机框架(MCOF),再原位负载CuO和Au纳米颗粒,最后通过Au-S键偶联适配体。TEM显示MCOF为平均直径454nm的球形结构,CuO和Au纳米颗粒均匀分布,粒径分别为5.6nm和4.7nm。XPS和FTIR证实了材料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完整性,VSM显示其饱和磁化强度为29.8emu/g,可在5秒内完成磁分离,捕获效率达91.8%。
图3.纳米杂化物的TPE-4A类氧化酶活性
图4.MCOF-CuO/AuNPs类氧化酶活性机理的研究
MCOF-CuO/Au@apt对TPE-4A表现出高氧化酶活性,催化生成绿色氧化产物(λmax=600nm)和荧光产物(λem=500nm)。机制研究表明,催化反应依赖溶解氧,涉及超氧自由基(O₂⁻)和羟基自由基(OH)的生成。与游离CuO相比,MCOF负载的CuO纳米颗粒催化活性提高,且在不同离子强度和pH条件下稳定性更佳,归因于MCOF框架对CuO活性位点的保护。
图5.MCOF-CuO/Au@apt氧化酶模拟及aiegen平台分析性能
鼠伤寒沙门氏菌与MCOF-CuO/Au@apt结合后,覆盖催化位点,导致TPE-4A氧化产物减少,比色信号减弱而荧光信号增强。动力学分析显示,结合沙门氏菌后,米氏常数(Km)增大而最大反应速率(Vmax)降低,证实细菌与纳米杂化物的特异性结合抑制了催化活性。
图6.不同浓度鼠伤寒沙门氏菌对比色法结果的响应的二维LDA标准评分图。
优化条件为MCOF-CuO/Au@apt浓度80μg/mL、孵育时间30min。比色模式线性范围为10²–10⁶CFU/mL,检测限7.6CFU/mL;荧光模式线性范围为10¹–10⁶CFU/mL,检测限2.1CFU/mL。特异性实验显示,该平台对其他食源性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O157:H7)响应极低。智能手机结合LDA可实现颜色参数的智能分析,判别准确率达100%。
本研究构建的“三合一”纳米杂化物MCOF-CuO/Au@apt整合了磁分离、氧化酶催化和适配体识别功能,以TPE-4A为双信号报告分子,实现了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比色-荧光双模式高灵敏检测。该平台检测限低、特异性强,结合智能手机与LDA的智能系统可用于现场快速分析,在牛奶、蛋液和鸡肉等实际样品中表现出良好的适用性,为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提供了新策略。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foodchem.2024.139220
上一篇:深度卷积“解码”藻群:图像识别搞定微藻生物量定量
下一篇:微流控AC阻抗传感器:实现多尺度微生物气溶胶精准检测的新突破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