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传统!金纳米簇脂质体技术让细菌植入物感染4小时无创检出

突破传统!金纳米簇脂质体技术让细菌植入物感染4小时无创检出

原创
来源:占英
2025-11-14 14:49:03
42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本研究开发了一种非侵入性、基于尿液读出的生物传感器,通过优化催化活性的金纳米簇(AuNCs)封装在细菌毒素响应脂质体中,实现植入物相关细菌感染的早期检测。

植入物相关感染是医疗领域的重要挑战,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等病原体引起的感染,常导致高发病率和死亡率。传统诊断方法如细菌培养、PCRELISA和质谱分析存在局限性:它们通常需要侵入性采样(如组织活检或植入物移除),耗时较长(培养需数天),且依赖专业设备和实验室支持,成本高昂,难以在资源有限环境中应用。此外,这些方法易产生假阳性结果,且无法实现实时监测。细菌感染往往在出现明显症状时才被检测到,此时可能已形成生物膜,治疗困难,需移除植入物,增加患者负担。因此,开发非侵入性、快速、低成本诊断工具迫在眉睫。

近年来,利用细菌毒力因子(如孔形成毒素、酶和表面蛋白)的活性来设计传感器成为新兴方向。细菌毒素能破坏细胞膜,为脂质体基传感器提供基础。脂质体具有细胞膜类似结构,可通过掺入细菌敏感脂质(如鞘磷脂)实现特异性响应。同时,超小金纳米簇(AuNCs,尺寸1-5nm)因其生物相容性、肾清除性和催化活性(如过氧化物酶样活性),在生物传感中展现出潜力。AuNCs可通过尿液排出,使尿液读出成为简单、非侵入性诊断手段。先前研究已利用AuNCs开发癌症检测传感器,但催化活性和应用范围有限。本研究通过优化AuNCs合成条件(如pH、金属-配体比),增强其催化性能,并封装于脂质体中,构建响应细菌毒素的传感器。该平台结合脂质体的毒素响应性和AuNCs的催化放大信号,旨在实现植入物感染的早期、实时监测,为个性化医疗提供新工具。

1.负载aunc的脂质体生物传感器设计及细菌植入物感染检测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

本研究首先优化了AuNCs的合成条件,以增强其过氧化物酶样催化活性。通过调整金属(金vs.铂)、金属-谷胱甘肽(GSH)比例、还原剂和溶剂等参数,发现金基纳米簇在弱还原条件下(70°CpH10Au:GSH比例为1:11:1.5)表现出最优催化活性,比先前报道的pH2合成AuNCs活性提高33.5倍。透射电镜(TEM)显示优化后AuNCs平均尺寸为1.7±0.4nm,低于肾清除阈值(5.5nm),确保其可通过尿液高效排出。检测限(LoD)实验表明,优化AuNCs在合成尿液中的LoD0.028pmol,比旧版本降低83倍,灵敏度显著提升。紫外-可见光谱和热重分析(TGA)证实合成条件不影响AuNCs组成稳定性。分子量分析(MALDI-TOF)显示pH10pH2合成AuNCs分子量相似,表明催化增强源于表面性质(如配体排列或金氧化态)而非尺寸变化。催化测试在模拟体内环境(中性pH)和assay条件(酸性pH)下进行,优化AuNCs在复杂生理环境中保持>80%活性,突出了其稳健性。该优化为高灵敏度诊断奠定了基础。

2.AuNC的优化、表征和仿真

脂质体传感器通过将优化AuNCs封装于脂质体中构建,脂质成分包括脑鞘磷脂(BSM)、磷脂酰胆碱(PC)、胆固醇(CH)、DSPE-PEG2k和阳离子脂质DOTAP,以模拟红细胞膜组成(BSM:PC:CH质量比1:1:1)。尺寸排阻色谱(SEC)纯化后,ICP-MS测定封装效率为2.5%,每个脂质体平均负载>100AuNCs。动态光散射(DLS)显示脂质体尺寸约120nmzeta电位中性至略负。冷冻电镜(cryo-TEM)证实脂质体结构完整,AuNCs成功封装。催化活性测试表明,负载高浓度AuNCs2mM)的脂质体信号最强。与阳离子脂质DOTAP的对比显示,1:1:1配方在稳定性和响应性上最优。该传感器在细菌培养基中保持稳定,为体外和体内应用提供基础。


3.负载aunc的脂质体传感器的组装与表征。

脂质体传感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的响应通过体外实验验证。将传感器与S. aureusSH1000菌株的毒素上清液孵育,离心过滤后收集释放的AuNCs,进行TMB显色assay。结果显示,BSM:PC:CH1:1:1)配方对毒素最敏感,释放效率达74%DLS表明毒素添加后脂质体尺寸和浓度下降。荧光相关光谱(FCS)分析证实,毒素处理使脂质体扩散性变为自由AuNCs模式,99%AuNCs被释放。单粒子拉曼光谱(SPARTA®)显示毒素处理后,脂质体717cm⁻¹峰(胆碱基团)强度降低,表明鞘磷脂被水解为神经酰胺和磷酸胆碱,导致膜破裂。该实验证实传感器特异性响应细菌毒素,且信号放大高效。


4.不同脂质配方载aunc脂质体的体外细菌毒素反应。

为模拟临床场景,将传感器与S. aureus活菌共孵育。细菌生长曲线显示,1:100稀释菌液在5小时内达10^8CFU/mLTMB assay显示,孵育3小时后尿液样本变蓝,5小时信号最强,表明细菌毒素导致脂质体裂解释放AuNCs。而无菌TSB对照组无信号,证明传感器稳定性。细胞毒性实验(MTS)表明传感器和AuNCsRAW264.7细胞无毒性,生物相容性良好。该部分验证了传感器在更真实环境中的有效性。

5.aunc脂质体细菌的体外培养及细菌生长的表征

通过小鼠急性感染模型验证体内性能。将传感器负载的HA凝胶(含或不含S. aureus)腹腔注射,4小时后收集尿液。TMB动力学assay显示,感染组(BI)尿液吸光度上升,而健康对照组(HC)无变化,onsetvelocity显著差异(p=0.0022)。肾清除实验证实i.p.注射后AuNCs可尿液排出,但效率低于i.v.注射。传感器在体内48小时内稳定,无假阳性。该实验证明平台可实现非侵入性感染检测,为即时诊断铺平道路。


6.aunc脂质体传感系统,使细菌感染状态的比色读出。

本研究成功开发了一种非侵入性生物传感器平台,通过优化AuNCs催化活性和脂质体组成,实现了植入物细菌感染的早期检测。AuNCs合成条件的优化使其催化活性提升33.5倍,检测限降低83倍,MD模拟从原子层面揭示了配体动态允许反应物访问活性位点。脂质体传感器对S. aureus毒素响应灵敏,体外和体内实验均证实其有效性:在HA凝胶模型中,传感器能特异性检测细菌污染,并通过尿液显色读出。该平台优势在于简单、低成本、无需专业设备,适用于资源有限环境。未来工作可进一步优化传感器灵敏度和滞留时间,并扩展至其他感染模型。总体而言,这项技术有望革新医疗实践,为感染监测提供实时工具,减少并发症风险。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18-06397-6

  • 上一篇:让细菌“自己发光”的探针:一边诊断一边杀菌
  • 下一篇:“光控杀菌”水凝胶来了:机械性能灵活调,15-30 分钟攻克多重耐药菌 / 病毒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