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化检测新纪元:Argonaute助力MRSA同步双基因筛查!

视觉化检测新纪元:Argonaute助力MRSA同步双基因筛查!

原创
来源:占英
2025-11-27 17:30:05
1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Argonaute的便携式生物传感器平台(STAR),首次实现了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双基因(mecA和nuc)同步检测。

抗菌药物耐药性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紧迫问题,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作为革兰氏阳性菌,对常用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可引发从皮肤感染到危及生命的肺炎、菌血症等严重疾病。MRSA最初于1961年在医疗环境中被发现,但近年来社区获得性和食品污染案例频发,尤其常见于鲜奶和生肉中,对食品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早期诊断MRSA对控制感染至关重要,但传统方法如微生物培养耗时24-48小时,免疫分析法检测PBP2a蛋白灵敏度不足,PCRqPCR需复杂设备和专业操作,不适用于现场检测。等温扩增技术(如LAMP)虽简化了流程,但通常仅针对单基因,难以实现多重检测。CRISPR/Cas系统虽在核酸检测中展现出优势,但其多重检测仍处于起步阶段,且存在PAM序列依赖和正交Cas蛋白使用的限制。相比之下,原核Argonaute(如PfAgo)具有程序化、序列特异性识别和切割能力,无需PAM依赖,且通过两步切割机制(“双验证”)确保准确性,更适合多重检测。然而,现有Argonaute应用多集中于病毒检测,在细菌检测中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基于Argonaute的便携式平台(STAR),实现MRSA的双基因同步检测,填补技术空白,并为资源有限地区提供现场检测解决方案。

 研究内容

1.STAR平台检测MRSA的可行性。

通过实验验证STAR平台的可行性。设计针对nucmecA基因的引导DNA序列,并验证PfAgo的纯化活性和切割特异性(图S1-S2)。检测四类样本(阴性对照、nuc基因扩增产物、mecA基因扩增产物及双基因扩增产物),结果显示:阴性样本荧光信号微弱;单基因样本仅对应通道(ROXFAM)信号增强;双基因样本则两通道信号均显著提升(图1B)。3D打印设备捕获的荧光图像(图1C)与信号值高度一致,RGB分析模型能清晰区分样本类型(图1D)。电泳分析进一步证实PfAgo在具备全部组件(目标DNA、报告探针和引导DNA)时方可激活切割(图1E-F),验证了平台的工作机制。

2.STAR反应条件优化及3d打印现场检测装置设计。

PfAgo切割反应条件进行系统优化以提升性能。确定最佳参数为:PfAgo浓度6μM、引导DNA浓度0.5μMMn²⁺浓度0.5mM、反应时间15分钟、温度95℃(图2A-C,图S4)。高温确保LAMP产物变性为单链,便于gDNA识别。同时,开发便携式3D打印设备,集成加热模块(提供恒温)、紫外激发光源和滤光片,可通过智能手机App捕获并分析荧光信号(图2D-E)。该设备成本低(122.3美元/台),单次检测成本仅0.806美元(表S5-S6),具备现场应用潜力。

3.STAR平台检测MRSA的性能

评估STAR平台的检测性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及其他菌株的检测显示,在10-10^7CFU/mL范围内荧光信号与浓度线性相关(图3A-F),检测限低至10CFU/mL(图3H)。选择性实验表明,平台对农杆菌、乳酸菌等干扰物无交叉反应(图3I)。双盲试验中,STAR24例临床样本的检测准确率高达95.83%mecA)和100%nuc),ROC曲线下面积(AUC)接近1.0,优于qPCR(图3J-L)。重复性和重现性测试的RSD<8%,符合生物传感器标准(图S11)。


4.应用STAR检测鸡蛋、牛奶和肉类中的MRSA

在实际样本中验证STAR的应用价值。对鸡蛋、牛奶和肉类等易污染食品的检测显示,加标MRSA后荧光信号显著增强,检测限达10CFU/mL(图4A-F)。动物模型中,口服MRSA的小鼠粪便及组织(肝、脾、肺、肾)检测信号在4小时达峰值,12小时后因免疫反应略有下降,组织病理学证实感染组出现炎症细胞浸润和肠绒毛缩短(图5A-G)。平台在复杂基质中表现稳健,为食品安全和临床监测提供可靠工具。

本研究成功开发了基于ArgonauteSTAR平台,首次实现MRSA的双基因同步检测。平台利用PfAgo的程序化切割能力和LAMP等温扩增,在65分钟内达到10CFU/mL的检测限,动态范围覆盖10-10^7CFU/mL。通过双验证机制确保高特异性,对临床样本、污染食品和感染动物的检测准确率超95%,优于qPCR。便携式3D打印设备集成反应和可视化功能,成本低廉,适用于资源有限地区。STAR平台克服了CRISPR-Dx在多重检测中的局限性,无需正交蛋白或PAM序列,为病原体现场检测提供了新范式。未来可扩展至其他细菌或病毒的多重检测,在食品安全、临床诊断和公共卫生监测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smll.202311764

  • 上一篇:暂无
  • 下一篇:三重响应型纳米酶平台问世!AgAu–CeO₂异质结联合益生菌实现牙周炎精准抗菌治疗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