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胃癌发生的“幕后黑手”——咽峡炎链球菌
咽峡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anginosus)在胃癌(GC)患者的胃部粘膜中富集。在该研究中,作者发现了除幽门螺杆菌外的第二种促胃癌细菌——咽峡炎链球菌。作者在小鼠动物实验中发现,咽峡炎链球菌感染可自发诱发小鼠d的渐进性慢性胃炎、胃壁细胞萎缩、黏液样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此外,咽峡炎链球菌加速了致癌物诱导的胃肿瘤生长和YTN16 GC细胞同种移植中的GC进展。一致的是,咽峡炎链球菌破坏了胃黏膜屏障功能,促进了细胞增殖并抑制了细胞凋亡。在机制上,作者发现了一种咽峡炎链球菌表面蛋白TMPC,她能与胃上皮细胞上的膜联蛋白A2(ANXA2)受体相互作用。TMPC与ANXA2的相互作用介导了咽峡炎链球菌的附着和定植,诱导了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的激活。ANXA2基因敲除可抑制咽峡炎链球菌对MAPK的诱导。该研究揭示了咽峡炎链球菌是一种通过与胃上皮细胞在TMPC-ANXA2-MAPK轴上的直接相互作用促进胃肿瘤发生的病原体。
咽峡炎链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不产孢子、不运动的细菌,主要存在于口腔、鼻腔和胃肠道中,能引起侵袭型化脓性感染。胃癌(GC)是第五大常见癌症,也是全球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幽门螺杆菌是胃癌发生的主要风险因素,能够促进胃炎、萎缩和肠化生。然而,只有1%~3%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最终发展为胃癌,由此推断胃癌发生可能存在其它诱因。
2024年1月22日,香港中文大学于君教授和沈祖尧教授及其团队在Cell在线发表题为“Streptococcus anginosus promotes gastric inflammation, atrophy, and tumorigenesis in mice”的研究性文章。该研究确定了咽峡炎链球菌是一种非幽门螺杆菌病原体。
在传统小鼠和无菌小鼠中,长期感染咽峡炎链球菌可迅速诱发急性胃炎,进而引起慢性胃炎、胃黏膜化生和异型增生。作者进一步探讨了咽峡炎链球菌的致病机制,发现其能够适应胃黏膜的酸性环境,这可能有助于其在胃部生存。咽峡炎链球菌能够加速胃癌的发生。作者试图从机制上解析咽峡炎链球菌的致癌机理,发现咽峡炎链球菌表面蛋白TMPC直接与胃上皮细胞受体膜联蛋A2(ANXA2)相互作用,使其定植于胃粘膜,进而介导激活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在细胞增殖、分化以及凋亡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异常激活可能导致胃上皮细胞的非典型增生和胃癌的形成。
该研究表明,咽峡炎链球菌是一种通过与为上皮细胞直接互作,经TMPC-ANXA2-MAPK轴促进胃肿瘤发生的病原体,为胃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对于长期慢性胃炎患者等高风险人群,定期进行胃部微生物群检测可能有助于早期发现胃癌风险。在临床治疗中,针对咽峡炎链球菌的靶向治疗也许是预防和治疗胃癌的新策略之一。
参考文献:Fu K, Cheung AHK, Wong CC, et al. Streptococcus anginosus promotes gastric inflammation, atrophy, and tumorigenesis in mice. Cell.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2, 2024. doi:10.1016/j.cell.2024.01.004
上一篇:表达鞭毛蛋白纳米抗体的乳酸乳球重组菌或可抵抗肠道沙门氏菌入侵
下一篇:嗜黏蛋白阿克曼菌(AKK)是治疗艰难梭菌感染(CDI)的新选择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