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uc报告噬菌体:一种新型的铜绿假单胞菌快速、特异性检测工具

NLuc报告噬菌体:一种新型的铜绿假单胞菌快速、特异性检测工具

原创
来源:邹晶晶
2025-10-17 08:20:33
234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本文介绍了一种创新的铜绿假单胞菌检测方法,通过开发携带NLuc荧光素酶基因的工程噬菌体,实现了对目标细菌的快速、特异性检测。该方法利用噬菌体的宿主特异性和NLuc的高灵敏度发光特性,在短时间内即可完成检测,显著缩短了传统方法的检测周期。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具有高度抗生素耐药性和强毒力的病原体,常引发院内感染,导致显著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它与多种感染相关,包括呼吸道感染(如囊性纤维化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流感染和泌尿道感染等。近年来,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和广泛耐药菌株的全球传播,使其成为世界卫生组织(WHO2024年细菌优先病原体名单中的高危病原体,治疗难度极大。传统的细菌检测方法依赖于培养,通常需要4872小时才能得出结论,这与快速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的需求不符。近年来,尽管基于核酸识别或免疫检测的新方法不断涌现,但这些技术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无法区分死菌和活菌、可能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成本高以及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操作,这在资源有限的地区实施起来尤为困难。因此,开发一种快速、准确、简单且低成本的铜绿假单胞菌检测方法显得尤为迫切。噬菌体phages)是专门感染细菌的病毒,其对宿主细菌的高度特异性使其成为开发快速、高选择性诊断工具的理想选择,有望填补速度与精度之间的空白,为诊断创新提供新的途径。

基于此背景,Sílvio B. Santos等人提出利用噬菌体的宿主特异性与基因工程技术,构建了携带NLuc荧光素酶基因的工程报告噬菌体,以实现对铜绿假单胞菌的快速精准检测,其核心机制如图1所示。该团队选择此前已鉴定的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vB_PaeP_PE3(简称PE3)为基础,借助酵母介导的噬菌体工程平台,将NLuc基因插入噬菌体基因组中,替换PE3Δgp1gp12骨架上一个假设非必需基因gp53。该工程噬菌体被命名为PE3:KO3:NLuc,其中KO3代表缺失gp1gp12的改造背景。这种改造不仅没有削弱噬菌体的感染能力,反而使其潜伏期缩短、爆发量增加,从而增强了复制效率。该噬菌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后,会将携带NLuc基因的DNA注入宿主细胞,在噬菌体内源启动子的驱动下表达NLuc荧光素酶。随着噬菌体完成复制并裂解宿主,释放出子代噬菌体与积累的NLuc蛋白,随后在荧光素酶底物作用下产生发光信号,信号强度与细菌数量正相关,从而实现定性和定量检测。

在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对工程噬菌体PE3:KO3:NLuc的检测性能进行了系统评估。他们将不同浓度的铜绿假单胞菌PAO1与噬菌体共孵育,在不同时间点测量发光信号。结果显示,在3小时内,噬菌体能够检测到浓度为4×10⁵CFU/mL及以上的细菌(图2)。结合离心浓缩的样本前处理,在7小时的孵育时间内,检测限可降至10²CFU/mL的活菌;24小时则可检测低于1 CFU/mL(图3)。为验证特异性,研究人员测试了临床相关的铜绿假单胞菌及多种非目标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等),结果显示该噬菌体仅对铜绿假单胞菌产生信号。进一步检测表明,在7小时内,不同铜绿假单胞菌株的检测限为10³ CFU/mL,在24小时内均可降至1 CFU/mL以下(图4)。研究团队还将铜绿假单胞菌人工接种至马血中,模拟血流感染。结果显示,该方法在血液中7小时可检测到约9×10² CFU/mL的细菌,24小时的检测限为约9 CFU/mL(图5.

总之,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基因工程噬菌体的铜绿假单胞菌检测方法。其特点在于:插入NLuc基因不仅保留了噬菌体的感染能力,还提高了复制效率,从而增强检测信号;该方法快速、高灵敏且特异性强,能在复杂样本(如血液)中应用。然而,该方法在7小时检测窗口内对不同临床株的灵敏度存在差异,这提示在应用中仍需优化条件以提高普适性。此外,推广还需考虑检测成本与操作简便性。总体而言,该研究为铜绿假单胞菌的快速诊断提供了一种新技术思路,具备进一步开发为床旁检测工具的潜力。

1  基于工程噬菌体的铜绿假单胞菌检测方法示意图。


2  工程噬菌体PE3:KO3:NLuc3小时内检测不同浓度(4E+14E+6 CFU/mLPAO1菌株的发光信号变化图。


3  工程噬菌体 PE3:KO3:NLuc7小时内检测不同浓度(5E+05E+4 CFU/mL)铜绿假单胞菌(PAO1)的发光信号变化图。

4  不同细菌(目标与非目标)的检测:24小时时间框架内的发光信号。(i)目标菌株板块(阳性组),测试多株临床铜绿假单胞菌(Pa5Pa6Pa21Pa A65),结果显示7小时可检测到10³ CFU/mL24小时可检测到低于1 CFU/mL,仅不同菌株7小时检测下限因噬菌体感染效率差异略有不同。(ii)非目标菌株板块(阴性组),测试ESKAPE耐药菌组成员(如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结果显示所有非目标菌株即使高浓度孵育,RLU值仍接近基线,无阳性信号。为清晰呈现核心结论,靶标菌株板块省略104 CFU/mL以上高浓度数据,非靶标菌株板块省略10⁶ CFU/mL以下低浓度数据。

5  人工污染血液样本中PAO1的检测。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bios.2025.117907

  • 上一篇:超高效无扩增生物传感器:25分钟实现病原菌精准检测
  • 下一篇:血流感染的“快速响应”:微流控芯片与适配体的联合诊断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