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升级】GB 4789.30-2025 来了!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一文读懂

【标准升级】GB 4789.30-2025 来了!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一文读懂

原创
来源:刘泽锟
2025-08-29 11:16:58
82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新版GB 4789.30-2025上线:冰箱里的“隐形杀手”再也藏不过30 ℃的“蓝绿照妖镜”!

作为冷链食品中最危险的致病菌之一,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以下简称单增李斯特菌)的检测一直是食品安全领域的重点。2025年实施的GB 4789.30-202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 ,在旧版基础上进行了多项关键优化,更贴合当前食品行业的检测需求。今天,我们就从“标准修订亮点”、“全流程实操步骤”、“常见问题解答”三个维度,带大家吃透这份新国标,确保检测工作合规又精准。

GB 4789.30-2025有哪些关键变化?

相较于2022版,新国标的修订并非小修小补,而是从检测效率、准确性、适用性三个层面进行了升级,核心变化集中在以下3点:

1. 增菌体系优化:从“LB 肉汤”到“Fraser 肉汤”,选择性更强

旧标准使用李氏增菌肉汤(LB1LB2)进行两步增菌,但LB肉汤对杂菌(如葡萄球菌、肠球菌)的抑制效果有限,容易导致增菌后杂菌过多,干扰后续分离。

新标原则采用Fraser增菌肉汤(FB1FB2),通过添加萘啶酸、吖啶黄等选择性抑制剂,能更精准地抑制杂菌生长,同时为单增李斯特菌提供更适宜的营养环境,让目标菌在24-48小时内快速繁殖,大幅降低假阴性风险。

2. 新增显色培养基:OA 平板让“致病菌”肉眼可见

旧标准主要依赖PALCAM琼脂进行分离,但PALCAM琼脂上的单增李斯特菌菌落形态不典型(多为小而透明的菌落),需要结合后续生化试验才能初步判断,操作繁琐且耗时。

新国标新增OA 李斯特氏菌显色培养基(全称“Oxford Agar基础+选择性添加剂”),单增李斯特菌在该培养基上会形成黑色中心、周围环绕透明晕圈的特征菌落(部分菌株晕圈可能延迟至48小时出现),肉眼即可快速识别,减少了对经验的依赖,分离效率提升50%以上。

3. 鉴定流程简化:明确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地位

旧标准对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的提及较为模糊,仅作为“可选方法”。

新国标则明确将实时荧光PCR法纳入“确证试验”范畴,规定若通过FB2增菌后,直接用单增李斯特菌特异性引物(如针对hlyA溶血素基因、inlA侵袭素基因)进行PCR扩增,且Ct值≤35,可直接判定为阳性,无需再进行繁琐的生化试验,检测周期从“5-7 天”缩短至“2-3 天”。

一步步来:新国标下的检测全流程实操

按照GB 4789.30-2025的要求,单增李斯特菌的检验分为“采样-增菌-分离-鉴定-结果判读”5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操作规范,缺一不可。

环节 1:采样——“选对样品、做好无菌,检测就成功了一半”

采样是检测的基础,若采样不规范,后续再精准的方法也会“白费功夫”,新国标对采样的要求更强调“代表性”和“无菌控制”:

1)采样工具准备(必须无菌!)

  • 核心工具:无菌均质袋(建议选择带过滤膜的均质袋,方便后续取液)、无菌采样勺/镊子、一次性无菌手套、75%酒精棉片、0.85%无菌生理盐水(用于环境采样)、温湿度记录仪(记录样品运输温度)。
  • 关键提醒:所有工具需经121℃高压灭菌30分钟,或使用商业无菌包装产品;采样前需用酒精棉片对手套表面、采样袋开口处进行消毒,避免人为污染。

2)不同类型食品的采样要求

3)采样后处理(温度控制是关键)

  • 样品需放入带冰袋的保温箱(温度0-4 ℃),2小时内送至实验室;
  • 若无法及时送检,需在- 18 ℃以下冷冻保存,保存时间不超过24小时,解冻时需在4 ℃冰箱缓慢解冻(避免反复解冻导致细菌死亡)。

环节 2:增菌 —— 严格按 “FB1→FB2” 两步走,温度不能错

增菌是让“微量致病菌”达到可检测水平的核心步骤,新国标对增菌的温度、时间、转种量有明确规定,必须严格执行:

1)增菌(FB1

25 g(或25 mL)样品放入无菌均质袋,加入225 mL FB1 增菌肉汤(按试剂盒说明配制,确保抑制剂完全溶解),用均质机以8000-10000 rpm/min振荡 30秒,然后置于30 ±1 ℃培养箱中培养24±2 小时。

注意:均质时需避免均质袋破裂,若样品含较多脂肪(如五花肉),可在均质后静置10分钟,待脂肪层浮起后取下层液体进行后续操作。)

2)增菌(FB2

FB1增菌液中吸取0.1 mL(必须精确,不能多也不能少),转入装有10 mL FB2增菌肉汤的无菌试管中,再次置于30 ±1 ℃培养箱中培养24±2 小时。

注意:FB2肉汤的抑制剂浓度高于FB1,若转种量过多(如1 mL),可能导致单增李斯特菌被抑制,出现假阴性。

环节 3:分离——OA显色平板,48小时内看“黑色菌落 + 晕圈”

分离的目的是从增菌液中挑出单增李斯特菌的纯菌落,新国标推荐优先使用 OA 显色培养基,操作步骤如下:

1)取FB2增菌液0.1 mL,用无菌涂布棒均匀涂布在OA显色平板上(每个平板涂1个样品,避免交叉污染);

2)将平板倒置放入36 ±1 ℃培养箱,培养24-48小时;

3)观察菌落形态:

  • 典型菌落:黑色中心,周围有透明晕圈(24小时可能仅见黑色中心,晕圈需48小时才明显);
  • 可疑菌落:无黑色中心但有晕圈,或有黑色中心但无晕圈(需进一步鉴定)。

注意:OA平板上无典型菌落,需同时涂布PALCAM琼脂平板作为对照,避免因菌株差异导致漏检。

环节 4:鉴定——“生化试验”或 “PCR”二选一,新标都认可

鉴定是确认“可疑菌落是否为单增李斯特菌”的关键,新国标提供两种方法,企业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

方法1:生化试验(传统方法,适合无PCR仪器的实验室)

OA平板上挑取3-5个典型菌落,分别接种到胰酪大豆胨琼脂(TSA)平板上,36 ℃培养24小时后,进行以下4项关键生化试验:

方法2:实时荧光PCR法(快速方法,新标优先推荐)

1)取FB2增菌液1 mL,用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DNA(确保去除蛋白质、脂肪等杂质,避免抑制PCR反应);

2)配制PCR反应体系:2×PCR预混液10 μL、引物(10 μmol/L)各0.5 μL、探针(10 μmol/L0.2 μLDNA模板2 μL、无菌水补至20 μL

3)设置 PCR 程序:95 ℃预变性5分钟;95 ℃变性15秒,60 ℃退火延伸30秒,共40个循环,同时设置阳性对照(已知单增李斯特菌 DNA)和阴性对照(无菌水);

4)结果判断:若样品的Ct≤35,且阳性对照Ct值在20-30之间,阴性对照无Ct值,可直接判定为阳性。

环节 5:结果判读与报告 —— 按新标格式,不能漏关键信息

根据鉴定结果,新国标要求按以下标准出具报告,信息必须完整、准确:

1)阳性结果:

  • 若生化试验全部符合单增李斯特菌特征,或PCR检测Ct≤35,报告“25 g(或25 mL)样品中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 若进行定量检测(如液态乳制品),需通过MPN法(最可能数法)计算,报告每克(或每毫升)样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最可能数为×× MPN/gmLMPN检索表见新标附录 B)。

2)阴性结果:

  • OA平板无典型菌落,生化试验全部不符合,或PCR检测无Ct值,报告 “25 g(或25 mL)样品中未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3)报告必备信息:

样品名称、采样时间、采样地点、检测方法(需注明依据 GB 4789.30-2025”)、增菌培养基类型、鉴定方法、检测人员、审核人员签字。

避坑指南:新国标检测中最容易出错的 3 个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实验室会因细节把控不到位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结合新国标的要求,以下3个问题需重点规避:

1. 增菌温度错误:把“30 ℃”调成“37 ℃”

很多人习惯用37 ℃培养细菌,但单增李斯特菌在30 ℃时生长速度最快,37 ℃反而会抑制其生长,导致增菌失败。

解决办法:培养箱需提前校准温度,在培养期间每天记录温度,确保波动不超过±1 ℃。

2. OA平板使用不当:未加选择性添加剂

OA显色培养基需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萘啶酸、多粘菌素B等选择性添加剂,若忘记添加,杂菌会大量生长,覆盖单增李斯特菌的典型菌落。

解决办法:配制时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添加添加剂后需摇匀,避免局部浓度过高。

3. PCR 模板污染:导致“假阳性”

PCR反应极其灵敏,若操作时未更换手套、移液器吸头交叉使用,或DNA提取过程中接触了阳性样品,会导致模板污染,出现假阳性。

解决办法:设置独立的“样品制备区”“PCR 扩增区”,使用带滤芯的吸头,每次实验后用10%次氯酸钠擦拭台面。

标准落地需要硬件 + 软件双配套

要让GB 4789.30-2025真正发挥作用,食品企业和检测机构需做好两方面准备:

  • 硬件升级:配备30 ℃、36 ℃双温区培养箱(避免温度波动)、实时荧光PCR 仪(建议选择检测通道≥4 的型号,可同时检测多个基因)、均质机(转速需达标);
  • 人员培训:组织检测人员学习新国标的修订要点,尤其是增菌体系和显色培养基的使用方法,定期开展实操考核,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规范。

食品安全无小事,单增李斯特菌的检测更是防患于未然的关键。希望这份实操指南能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 GB 4789.30-2025,让每一份冷链食品都经得起检验,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注:本文所有操作步骤均依据 GB 4789.30-2025,实际检测中需结合样品特性和试剂盒说明书调整,若有疑问可咨询当地疾控中心或第三方检测机构。)

  • 上一篇:GB 4789.38-2025 修订解析:大肠埃希氏菌检测的6大变化
  • 下一篇:浅淡《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目录》国卫科教发(2023)24号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