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健康资讯
猴痘入境,猴痘是由什么病毒引起的?
原创 发布时间:2022-10-18 浏览次数: 1162 来源: 柯巧旋

核心提示:猴痘是由猴天花病毒所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生于非洲中西部雨林中的猴类,猴痘病毒可引起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剧烈头痛、淋巴结肿大、皮疹等。


  2022年9月16日人民网报道重庆市发现1例境外输入猴痘病例,经专家研判,该病例入境重庆即被隔离管控,无社会面活动轨迹,疫情传播风险低......

  经历被新冠疫情夺走的三年,看了关于国内大陆首例猴痘病例疫情的报道,每个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劝退三连”,并不欢迎它加入病毒群聊。

  那么,猴痘是由什么病毒引起的?我们现在的处境危险吗?猴痘这么可怕吗?


  图1 来源:有来医生

  其实,猴痘是由猴天花病毒所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生于非洲中西部雨林中的猴类,猴痘病毒可引起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剧烈头痛、淋巴结肿大、皮疹等。猴痘作为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近期该病已在多国暴发,并存在快速蔓延的趋势,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并且我国存在输入引起局部暴发的潜在威胁。对于此次重庆猴痘境外输入病例,我们心有余悸,其病原学及流行病学又是怎么样的?通过简单了解来做好防护准备。

  表1 猴痘病毒的病原学及流行病学

病原学

种属

痘病毒科(Poxviridae)

正痘病毒属(Orthopoxvirus

猴痘病毒种

电镜形态

椭圆形、卵形或砖状形态(图②),大小为200nm×250nm。

流行病学

传染源

主要为感染猴痘病毒(的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包括猴、黑猩猩、人等

传播途径

经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

1)人-动物: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病变渗出物、血液、其他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

2)人-人: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在长时间近距离接触时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也可感染;病毒还可通过胎盘从孕妇传播给胎儿;不排除性传播的可能[1]

易感人群

所有人群

历史和地理分布

主要流行于非洲的西部和中部。2022年5月以来,全球非流行国家暴发了猴痘疫情,且存在社区传播

临床症状

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

病理变化

典型表现可分为疾病初期和皮疹期两个阶段

1)疾病初期:潜伏期5~21d;首发症状多为发热,可伴有寒战,体温通常在38.5~40.5℃;

2)皮疹期:皮疹时间14~28d;通常在发热1~3d后出现皮疹;成批依次出现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结痂;

3)主要并发症:继发性细菌感染、角膜感染及脓毒血症等[1]

  图2 来源 CDC/文献[2]

  其实不必对猴痘疫情的传播过于恐慌,现阶段关于猴痘病毒检测方法也有很多,比如中国疾控中心CDC 的判定方法为综合“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测”三方面。猴痘感染的临床症状表现很难与其他痘病毒引起的疾病区分开来,因此需要多种技术方法联合使用方可进一步确诊,实验室检测方法主要有免疫学检测和核酸检测等[4]。

  表2 猴痘病毒的实验室检测

病毒分离鉴定

病毒分离培养:常用细胞培养法

电镜观察:呈砖形或椭圆形,大小 200 nm×250 nm,有囊膜

核酸检测

全基因组测序、荧光定量 PCRRT-PCR)等

免疫学检测

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免疫组化

备注

凡是涉及到活病毒操作包括病毒分离培养、基因测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免疫组化等应严格在经认证的级生物安全室(P3)中开展实验

  谈及此,大家可能会想,既然国内的猴痘病毒的传播目前可控,那我们需要做的是什么?关于猴痘病毒的科学研究已经取得这么多进展了,那我们能不能先打疫苗进行免疫预防呢?答案是可以。

  猴痘病毒与天花病毒同属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二者具有较高同源性,有观察性研究表明,接种天花疫苗在预防猴痘方面有效率约为85%,也有一些改良减毒病毒的更新疫苗被批准用于预防猴痘,但目前可用性仍有限。WHO的建议是尽可能通过早期发现和诊断病例、隔离和接触者追踪来控制猴痘的人际传播,不建议对人群进行大规模疫苗接种来预防猴痘,对于高暴露风险卫生工作者、实验室人进行暴露前预防,鼓励开展疫苗有效性等研究[3]。此外,为提高临床早期识别和规范诊疗能力,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了《猴痘诊疗指南(2022年版)》,内容覆盖了猴痘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医疗机构内感染预防与控制等,以提高临床医师对猴痘的认识。因此,猴痘疫情并不可怕,一切都将有序进行。

  引用文献:

  [1] 王长泰,刘林娜,赵令斋,张复春.《猴痘诊疗指南(2022年版)》解读[J].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2022,7(03):12-17.

  [2] 苏琳佳,许方婧伟,张云涛.猴痘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J/OL].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22(05):1-5[2022-10-12].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2.1120.R.20220811.1743.006.html

  [3] 吴俣,刘珏,刘民,梁万年.猴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科学防控[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2,26(09):996-999.

  [4] 石建州,王国川,王彦伟,刘阳坤,姚伦广.猴痘病毒研究进展[J].病毒学报,2022,38(05):1195-1205.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具观点和对具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載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直播视频

在线咨询

联系我们

回到顶部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