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菌体界的“双面间谍”:揭秘B. subtilis中的SPβ噬菌体

原创
来源:王芮杰
2025-01-02 17:00:58
31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SPβ噬菌体调控B.subtilis的裂解与溶原决策机制。

在微生物的微观世界里,噬菌体作为细菌的“天敌”,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或猛烈攻击,导致细菌裂解;或温和共处,成为细菌的“卧底”——溶原性噬菌体。今天,我们要聊的这位主角,就是B. subtilis(枯草芽孢杆菌)中的一位“双面间谍”——SPβ噬菌体。

image.png

作为溶原性噬菌体,SPβ噬菌体大部分时间都潜伏在B. subtilis的基因组中,像一个安静的旁观者,默默观察着细菌的日常生活。但一旦时机成熟,比如环境压力增大或细菌进入特定的生理状态,SPβ噬菌体就会“原形毕露”,启动裂解周期,大量复制自己并摧毁宿主细菌。

然而,SPβ噬菌体的“双面间谍”身份远不止于此。科学家们发现,它还能通过一种叫做“arbitrium”的通信系统,与其他噬菌体和细菌进行复杂的“交流”。这种交流的核心是一种叫做AimR的蛋白和一种叫做AimP的肽。AimR蛋白就像是一个“开关”,控制着噬菌体是进入裂解周期还是保持溶原状态。而AimP肽则像是一个“信使”,通过绑定AimR蛋白,改变其构象,从而调节这个“开关”的状态。

更有趣的是,SPβ噬菌体还利用B. subtilis的毒素-抗毒素系统(MazF-MazE)来进一步控制自己的命运。在这个系统中,毒素MazF能够切割细菌的mRNA,导致细菌生长停滞甚至死亡;而抗毒素MazE则能够中和毒素MazF的毒性。SPβ噬菌体通过调节这个系统的活性,既能够确保自己在细菌体内的稳定存在,又能够在需要时迅速启动裂解周期。

但SPβ噬菌体的“间谍”生涯也并非一帆风顺。科学家们发现,SPβ噬菌体的基因组中存在多个突变位点,这些突变位点能够影响噬菌体的裂解-溶原决策。比如,一个叫做mrpR的基因发生突变后,SPβ噬菌体就会更倾向于进入裂解周期。而另一个叫做yopQ的基因则似乎与噬菌体的整合和溶原状态的建立有关。

这些发现不仅让我们对SPβ噬菌体的“双面间谍”身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噬菌体疗法、抗菌素开发等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毕竟,如果能够掌握这些噬菌体的“高超技艺”,我们就能够利用它们来对抗那些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的细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未来我们还会发现更多像这样充满神秘和智慧的微生物“特工”,或许会成为我们抗击细菌的新武器。

参考来源:Kohm K, Clanner A, Hertel R, et al. Closely related and yet special–how SPβ family phages control lysis–lysogeny decisions[J]. Trends in Microbiology, 2024.

#
噬菌体
  • 上一篇:单细胞并行高通量微生物测序(M3-seq):揭示细菌群体的复杂性和噬菌体感染动态
  • 下一篇:嗜淀粉欧文氏菌噬菌体大规模生产的优化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全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