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的新型噬菌体vB_Vp_PvVp04及其用于虾饲料的包被制剂

一种抗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的新型噬菌体vB_Vp_PvVp04及其用于虾饲料的包被制剂

原创
来源:伍君权
2025-04-22 10:05:15
12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研究发现一种新型噬菌体 vB_Vp_PvVp04,能够有效抑制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并可通过虾饲料投喂,为水产养殖中的病害防控提供了新策略。

近年来,水产养殖行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细菌感染问题尤为突出。传统的抗生素治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细菌感染,但同时也带来了抗生素耐药性增加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寻找一种更加环保、高效的替代方案成为当务之急。噬菌体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防治手段,因其高度的特异性和环境友好性,逐渐受到关注。2025年,《Aquaculture International》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介绍了一种新型噬菌体 vB_Vp_PvVp04(以下简称 PvVp04),它对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并且可以通过虾饲料进行投喂,为水产养殖中的病害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

vB_Vp_PvVp04噬菌体是从患有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症状的虾的肝胰腺中分离出来的。研究发现,PvVp04能够感染副溶血性弧菌 CIBGEN003,并在12小时内抑制其生长87.6%。其基因组长度为39,824 bp,包含67个开放阅读框(ORFs),但未发现tRNA或抗生素抗性基因。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vB_Vp_PvVp04具有等轴对称的头部(直径52.4 nm)和可收缩的长尾(106.1 nm),属于肌尾噬菌体。

vB_Vp_PvVp04的宿主范围较广,能够感染多种副溶血性弧菌及其他弧菌属细菌。在对10种不同弧菌属细菌的测试中,vB_Vp_PvVp04显示出高、中、低不同程度的感染效率(EOP值),表明其具有广泛的宿主适应性。这一特性使得vB_Vp_PvVp04在水产养殖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能够针对多种弧菌属病原菌发挥抑制作用。

在体外实验中,vB_Vp_PvVp04对副溶血性弧菌 CIBGEN003的生长抑制效果显著。实验结果显示,在最初的5小时内,vB_Vp_PvVp04并未对细菌生长产生明显影响,但从第6小时开始,细菌的生长受到显著抑制,最终在12小时时抑制率达到87.6%。这一结果表明,vB_Vp_PvVp04在一定时间内能够有效控制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长,为防治弧菌病提供了可能。

vB_Vp_PvVp04的基因组分析显示,其基因组中未发现毒素基因、致病因子基因或溶源性相关基因,这使得vB_Vp_PvVp04成为一种安全的生物防治剂。通过对PvVp04基因组的深入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其与已知的其他弧菌噬菌体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也有独特的基因排列和功能。这些发现为理解vB_Vp_PvVp04的生物学特性和潜在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为了将vB_Vp_PvVp04应用于水产养殖,研究人员探索了四种不同的方法将其纳入虾饲料:直接添加液体(IL)、包埋(EN)、冷冻干燥(FD)和包埋+冷冻干燥(EN+FD)。实验结果表明,FDEN+FD方法在虾饲料中保持了噬菌体的稳定性和活性,能够在虾的胃中达到10^11 PFU/g的高浓度。这表明,通过适当的处理方法,vB_Vp_PvVp04可以有效地通过虾饲料传递给虾,并在虾体内发挥抗菌作用。

在储存稳定性测试中,研究人员发现,不同处理方法的噬菌体在虾饲料中的存活率存在显著差异。直接添加液体的IL处理在90天内噬菌体浓度显著下降,而FDENEN+FD处理的噬菌体浓度下降较慢,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高的活性。这表明,通过包埋和冷冻干燥等方法可以显著提高噬菌体在饲料中的稳定性,从而延长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期。

vB_Vp_PvVp04噬菌体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防治剂,对副溶血性弧菌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并且可以通过虾饲料进行投喂。其基因组分析显示其安全性高,未发现毒素基因或致病因子基因。通过适当的处理方法,如包埋和冷冻干燥,可以显著提高噬菌体在饲料中的稳定性和活性。这些发现为vB_Vp_PvVp04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为防治弧菌病提供了一种环保、高效的替代方案。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探索vB_Vp_PvVp04在实际养殖环境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其对虾类健康和生长的影响。

 

参考文献

A novel vibriophage vB_Vp_PvVp04 against pathogenic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and its formulation for inclusion in shrimp feed

https://doi.org/10.1007/s10499-024-01797-6

 

#
微生物
#
噬菌体
  • 上一篇:新型噬菌体vB_KpnP_D39在控制食源性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中的应用潜力
  • 下一篇:日本金鱼养殖场中运动性气单胞菌的多基因位点分型、耐药性及噬菌体发现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全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