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生物加工中如何应对噬菌体污染?

工业生物加工中如何应对噬菌体污染?

原创
来源:黄浪萍
2025-05-13 11:53:55
26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通过基因工程改造细菌的天然防御机制,并结合多层协同防御策略,可以有效对抗噬菌体污染,保障工业发酵的稳定性和效率。

噬菌体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生物实体,专门感染细菌。在自然环境中,噬菌体和细菌通过长期的“军备竞赛”形成动态平衡。然而,在工业发酵(如乳制品、制药、生物燃料生产)中,细菌通常以单一菌种的高密度形式培养,这种环境为噬菌体的快速增殖提供了温床。一旦噬菌体污染发生,可能导致以下严重后果:发酵失败:噬菌体感染导致细菌裂解,发酵产物(如乳酸、抗生素)无法正常积累。经济损失:污染可能中断生产线,造成原料浪费和停产损失。产品质量波动:噬菌体持续感染会导致产物浓度不稳定,影响产品一致性。传统方法(如设备消毒、紫外线处理)虽能减少环境中的游离噬菌体,但无法阻止噬菌体通过空气或原料进入生产系统。因此,开发基于细菌自身防御机制的“主动免疫”策略成为关键。

细菌在进化中形成了多种对抗噬菌体的机制,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可强化这些机制,将其转化为工业菌株的抗噬菌体能力。

1. 第一道防线:阻止噬菌体吸附

噬菌体感染的第一步是通过表面受体(如蛋白质、多糖)吸附到细菌上。细菌可通过以下方式阻断这一过程:删除或修饰受体:例如,删除大肠杆菌TonA受体基因,使其对噬菌体T1T5完全免疫。分泌“防护罩”:细菌分泌胞外多糖(EPS)覆盖受体,物理阻挡噬菌体结合(类似隐身衣)。竞争性结合:释放与噬菌体尾部蛋白结合的可溶性分子,阻止其接触细菌。局限性:噬菌体可能通过突变尾部纤维或产生分解多糖的酶突破防御。

2. 第二道防线:阻止噬菌体DNA注入

即便噬菌体吸附成功,细菌还能通过“超感染排除系统”(Sie系统)阻止DNA注入。例如:噬菌体自身编码的“门锁”蛋白:某些溶原性噬菌体(如乳酸乳球菌中的Tuc2009)在宿主基因组中整合后,会表达Imm蛋白,改变细胞膜结构,阻止同类噬菌体的DNA注入。

3. 第三道防线:破坏噬菌体DNA

细菌的限制修饰系统(R-M系统)能区分自身DNA”外来DNA”:甲基化标记:细菌用甲基化酶标记自身DNA,限制性内切酶则切割未标记的噬菌体DNA。硫代磷酸化防御:某些细菌在DNA骨架上引入硫原子,使噬菌体DNA无法复制。升级版防御:BREX系统通过甲基化标记抑制噬菌体DNA复制,但不切割DNADISARM系统则通过识别DNA结构而非序列,实现广谱抗性。

4. 基因编辑利器:CRISPR-Cas系统

CRISPR-Cas是细菌的适应性免疫系统,工作原理类似疫苗接种:记录入侵者:当噬菌体首次感染时,细菌会截取一段噬菌体DNA(称为spacer)存入CRISPR阵列。精准打击:再次感染时,Cas蛋白携带这段spacer序列的RNA,识别并切割匹配的噬菌体DNA。工业应用:将CRISPR-Cas系统导入工业菌株(如乳酸菌、大肠杆菌),可定制针对特定噬菌体的防御。

天然防御机制虽有效,但单一策略易被噬菌体突破。基因工程可组合优化这些机制,或设计全新工具:

1. 超感染排除的强化

过量表达Sie蛋白:通过高拷贝质粒持续表达膜锚定蛋白,阻断噬菌体DNA注入。噬菌体“休眠开关”:将温和噬菌体的阻遏蛋白基因整合到宿主基因组,抑制噬菌体进入裂解周期。

2. 反义RNA干扰

设计与噬菌体关键基因互补的RNA片段,阻断其mRNA翻译。例如,靶向噬菌体的DNA聚合酶基因,阻止基因组复制。

3. 噬菌体触发自杀系统

将“自杀基因”置于噬菌体特异性启动子控制下。一旦感染,启动子激活,毒素蛋白表达并杀死细胞。

4. 合成基因组设计

通过重新编码细菌基因组(如删除特定tRNA),使噬菌体无法利用宿主翻译机器合成自身蛋白,实现跨物种免疫

随着合成生物学与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可通过数据驱动设计更高效的防御组合,甚至构建“噬菌体监控网络”实时预警污染风险。然而,噬菌体与宿主的“进化竞赛”永无止境,唯有持续创新与多学科协作,才能为生物制造产业筑牢安全防线。

参考文献:

Zou Xuan, Mo Ziran, Wang Lianrong, et al. Overcoming Bacteriophage Contamination in Bioprocessing: Strategies and Applications[J]. Small Methods, 2024,9(3).

#
微生物
#
噬菌体
  • 上一篇:arbitrium系统如何调控噬菌体的溶菌与溶源转换
  • 下一篇:噬菌体DPOs的精准预测:PhageDPO工具的突破性进展!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