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微游客:中国空间站发现新细菌-Niallia tiangongensis
《Niallia tiangongensis sp. nov., isolated from the China Space Station》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报道了从中国空间站分离出的一种新细菌 —— 天宫尼亚利亚菌(Niallia tiangongensis),为研究太空环境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及适应性提供了新视角。
研究背景
太空站环境独特,存在微重力、辐射等挑战,微生物的特性研究对保障宇航员健康和航天器功能至关重要。尼亚利亚菌属(Niallia)细菌为革兰氏阳性、好氧、产芽孢的杆状菌,此前已从土壤、污水等环境中分离得到,但其在太空环境中的存在和特性尚未有报道。
研究结果
菌株分离与基本特征
从中国空间站硬件表面分离到菌株 JL1B1071<sup>T</sup>,为革兰氏阳性、好氧、产芽孢的杆状菌,在胰蛋白大豆琼脂培养基上形成白色光滑菌落,最适生长温度 25–37°C,pH 6–8,无氯化钠条件下生长最佳。
扫描电镜显示,营养体细胞大小为 (0.3–0.8)×(1.5–5.6) µm,芽孢呈椭圆形,大小为 (0.5–1.5)×(0.5–0.8) µm。
系统发育与基因组分析
16S rRNA 基因序列分析显示,该菌株与Niallia circulans ATCC 4513<sup>T</sup>的序列相似性最高(99.1%),但核心基因组系统发育树显示其与N. circulans和 “N. alba” UniB3<sup>T</sup>聚类。
基因组大小为 5,166,230 bp,G+C 含量 35.6 mol%。与近缘种的平均核苷酸同源性(ANI)和数字 DNA-DNA 杂交(dDDH)值均低于物种界定阈值(ANI<95%,dDDH<70%),表明其为新物种。
基因组中鉴定出尼亚利亚菌属特有的保守特征插入(CSIs),如 GAF 结构域蛋白和 DNA 连接酶 D 蛋白中的特定氨基酸插入,同时其 BshB1 和 SplA 蛋白存在结构差异,可能与生物膜形成、氧化应激反应和辐射损伤修复相关。
生理生化与化学分类
能水解明胶,利用葡萄糖、甘露糖等碳源,API ZYM 测试显示其具有碱性磷酸酶、酯酶(C4)等活性,但缺乏 α- 葡萄糖苷酶活性。
主要细胞脂肪酸为反式异 - C15:0(58.4%)和异 - C15:0(13.9%),主要醌为 MK-7,极性脂质包括双磷脂酰甘油、磷脂酰甘油和磷脂酰乙醇胺。
功能基因与环境适应性
基因组中含有与抗辐射和氧化应激相关的基因,如芽孢光产物裂解酶操纵子转录调节因子(SplA)和杆菌硫醇生物合成脱乙酰酶(BshB1),其结构差异可能增强该菌在太空环境中的生存能力。
新物种命名
基于上述特征,菌株 JL1B1071<sup>T</sup>被命名为Niallia tiangongensis sp. nov.,模式菌株为 JL1B1071<sup>T</sup>(=GDMCC 1.4642=KCTC 43715),基因组序列已提交至 NCBI 和 NGDC。
研究意义
首次从中国空间站分离到尼亚利亚菌属新物种,拓展了对太空环境中微生物多样性的认知。
揭示了该菌在极端环境下的潜在适应机制,为航天器微生物监测与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Yuan J, Zhang W, Dang L, Song Y, Yin Z, He Z, Xu K, Guo P, Yin H. Niallia tiangongensis sp. nov., isolated from the China Space Station. Int J Syst Evol Microbiol. 2025 Mar;75(3). doi: 10.1099/ijsem.0.006693. PMID: 40029317.
上一篇:T7K激酶如何瓦解细菌的防御系统?
下一篇:噬菌体治疗新实践:上海儿童医院成功救治两名感染超级细菌患者的故事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