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解-溶源共存:裂解发育过程中的前噬菌体整合
裂解-溶源共存:裂解发育过程中的前噬菌体整合
1. 溶源-裂解现象(Lyso-lysis)的发现
在这项研究中,最核心的发现是所谓的“溶源-裂解”(lyso-lysis)现象。传统上,λ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后被认为只能选择裂解或溶源两种互斥的途径:裂解途径会导致细胞快速死亡并释放大量子代噬菌体,而溶源途径则允许噬菌体DNA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中并随宿主细胞分裂而复制。然而,本研究通过荧光报告系统观察到,在裂解途径中,噬菌体DNA有时会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随后细胞仍然会发生裂解。这种现象被命名为“溶源-裂解”,表明裂解和溶源途径的特征事件可以在同一细胞中同时发生。
溶源-裂解现象的发生频率与感染噬菌体的数量(即有效感染复数,eMOI)密切相关。随着eMOI的增加,溶源-裂解的频率显著上升。例如,在eMOI为1时,溶源-裂解的频率约为3.5%,而在更高的eMOI下,这一频率进一步增加。此外,溶源-裂解现象的发生还与CII蛋白的活性密切相关。CII是决定噬菌体感染结果的关键蛋白之一,其活性越高,溶源-裂解的频率越高。
2. attB位点的迁移与DNA整合
在裂解细胞中,研究者观察到大肠杆菌基因组中的attB位点会随着时间推移向细胞极迁移。attB是噬菌体DNA整合到宿主基因组的特定位点,其迁移导致attB与噬菌体DNA的空间重叠增加,从而增加了DNA整合的机会。具体而言,attB位点在裂解细胞中的分布逐渐从细胞中部向细胞极移动,而噬菌体DNA则倾向于定位在细胞的四分之一位置。随着attB向噬菌体DNA富集的区域迁移,两者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最终导致DNA整合事件的发生。
此外,研究还发现,溶源-裂解细胞中DNA整合的时间通常比溶源细胞晚。在溶源细胞中,DNA整合通常发生在感染后20分钟内,而在溶源-裂解细胞中,整合时间平均为68分钟,甚至更晚。这表明溶源-裂解现象可能并非由早期感染事件直接导致,而是与细胞内复杂的动态变化有关。
3. CII蛋白的调控作用
CII蛋白在噬菌体感染过程中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它不仅能激活溶源途径中的int基因表达,促进噬菌体DNA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还能通过激活CI基因来抑制裂解途径。研究结果表明,溶源-裂解现象的发生频率与CII蛋白的活性呈正相关。具体而言,CII蛋白活性较高的突变体(如λcIIstable)表现出更高的溶源-裂解频率,而CII蛋白活性较低的突变体(如λcII68)则表现出较低的溶源-裂解频率。
此外,研究还发现,溶源-裂解现象的发生频率与感染复数(API)密切相关。随着API的增加,溶源-裂解的频率显著上升,这与CII蛋白在高API下活性增加的特性一致。这一结果进一步支持了CII蛋白在溶源-裂解现象中的调控作用。
4. 噬菌体DNA整合的动态特性
通过荧光报告系统,研究者能够实时观察噬菌体DNA与宿主基因组的动态变化。在溶源细胞中,噬菌体DNA与attB位点的共定位通常发生在感染后的早期阶段(20分钟内),并且这种共定位会持续较长时间,表明噬菌体DNA已经成功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而在溶源-裂解细胞中,噬菌体DNA与attB位点的共定位通常发生在感染后的较晚阶段(60-90分钟),并且这种共定位会持续到细胞裂解。
此外,研究还发现,噬菌体DNA在细胞内的定位具有一定的偏好性。在裂解细胞中,噬菌体DNA倾向于定位在细胞的四分之一位置,而attB位点则随着时间推移向细胞极迁移。这种动态变化导致两者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最终导致DNA整合事件的发生。
5. 溶源-裂解现象的生物学意义
溶源-裂解现象的发现为理解λ噬菌体在裂解和溶源途径之间的复杂决策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传统上,这两种途径被认为是互斥的,但溶源-裂解现象表明,噬菌体可以在同一细胞中同时实现裂解和溶源途径的特征事件。这种现象可能为噬菌体在多变环境中提供了一种适应性策略,使其能够在不利条件下通过溶源途径保存自身基因组,同时在有利条件下通过裂解途径快速繁殖。
此外,溶源-裂解现象的发现还为研究噬菌体感染过程中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例如,CII蛋白在溶源-裂解现象中的调控作用表明,噬菌体感染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和调控机制可能比传统认为的更为复杂。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CII蛋白在溶源-裂解现象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以及这种现象在噬菌体进化和宿主-噬菌体相互作用中的生物学意义。
6. 多重噬菌体DNA整合
研究还观察到,在溶源细胞中,噬菌体DNA可以多次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即使在低API条件下,也有较高频率的溶源细胞含有多个噬菌体DNA整合事件。这表明噬菌体DNA在溶源细胞中可以进行多次整合,而不仅仅是单次整合。此外,研究还发现,噬菌体DNA的整合时间存在显著差异,部分噬菌体DNA可能在感染后的早期阶段迅速整合,而其他噬菌体DNA则可能在较晚阶段才整合。
这种多重整合现象可能与噬菌体DNA在细胞内的动态变化有关。例如,部分噬菌体DNA可能在感染后的早期阶段迅速定位到attB位点附近并整合,而其他噬菌体DNA则可能在细胞内扩散并随机移动,直到遇到attB位点后才整合。此外,多重整合现象也可能与宿主细胞内的基因组动态变化有关,例如宿主DNA的复制和细胞分裂等过程可能影响噬菌体DNA的整合效率和位置。
7. 噬菌体DNA整合的时空特性
通过荧光报告系统,研究者能够实时观察噬菌体DNA与宿主基因组的动态变化,揭示了噬菌体DNA整合过程中的时空特性。具体而言,噬菌体DNA在进入细胞后会迅速定位到细胞的特定区域,并随着时间推移逐渐移动。在溶源细胞中,噬菌体DNA与attB位点的共定位通常发生在感染后的早期阶段,并且这种共定位会持续较长时间,表明噬菌体DNA已经成功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
而在溶源-裂解细胞中,噬菌体DNA与attB位点的共定位通常发生在感染后的较晚阶段,并且这种共定位会持续到细胞裂解。此外,研究还发现,噬菌体DNA在细胞内的定位具有一定的偏好性,倾向于定位在细胞的四分之一位置。这种动态变化导致噬菌体DNA与attB位点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最终导致DNA整合事件的发生。
以上是对该研究结果的详细总结,涵盖了溶源-裂解现象的发现、attB位点的迁移、CII蛋白的调控作用、噬菌体DNA整合的动态特性、多重噬菌体DNA整合以及噬菌体DNA整合的时空特性等多个方面。这些发现为理解λ噬菌体在裂解和溶源途径之间的复杂决策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重要的实验依据。
来源:10.1002/mbo3.395
上一篇:RBPseg:构建噬菌体尾纤维结构图谱的新方法!
下一篇:假单胞菌代谢产物触发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选择性溶原性转化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