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治理的中国方案:功能微生物让煤矸石变身农业基质
矿区治理的中国方案:功能微生物让煤矸石变身农业基质
研究背景
煤矸石作为煤炭开采的主要副产品,我国年排放量高达1.6亿吨,其长期堆积不仅占用土地,更会导致重金属污染、土壤酸化等环境问题。传统物理化学处理方法成本高昂且易造成二次污染,而现有生物修复技术多依赖外源土壤添加,难以大规模应用。针对这一难题,湖北大学联合中科院团队创新性地提出"微生物-农业废弃物"协同改良策略,旨在开发低成本、可持续的煤矸石资源化利用途径。
研究方法与结果
1. 功能菌株筛选与表征
研究团队从内蒙古乌海矿区采集煤矸石样品,通过LB培养基富集和无机盐培养基10代驯化,分离获得一株高效降解菌XAQ2297。经16S rRNA测序鉴定为罗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lwoffii),扫描电镜显示该菌能显著破坏煤矸石致密结构(图2C),使孔隙率提升3倍。在4天培养期内,实验组腐殖酸产量达97.2 mg/L,较对照组(15.8 mg/L)提高515%,证明其强大的有机物释放能力。
2. 基质配方系统优化
研究人员设计了6组不同配比的种植基质:
主变量:煤矸石与玉米秸秆比例(10:0至9:1)
辅变量:添加10%菌液、5%蛭石或碳酸钙
通过120天的盆栽实验发现,含10%菌液且煤矸石:秸秆=9:1的Ve9组表现最优。该组苜蓿存活率在第3周期(72天)突破50%,最终达51.7%,茎长较对照组增长8.2 cm(图3)。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玉米秸秆的添加使基质孔隙度提升40%,有效改善了通气性和保水性。
3. 关键影响机制解析
(1)脲酶的核心作用:
Ve9组脲酶活性达5.46 mg/g,通过促进尿素分解为氨态氮,既提升氮素利用率,又中和基质pH至7.2-7.5。线性拟合显示脲酶活性与存活率呈显著正相关(R²=0.92)。
(2)硫酸根的抑制效应:
未改良组(Ca10)硫酸根含量高达285 mg/kg,导致pH降至5.14。冗余分析表明,硫酸根每增加100 mg/kg,苜蓿生物量下降37%(p<0.01)。
(3)微生物群落动态:
高通量测序揭示Ve9组优势菌群发生显著更替:初期Pseudomonas占比60%,后期被Bacillus(21%)、Herbinix(15%)等有益菌取代。这些菌株通过分泌生长素(检测到3.8 μg/g IAA)和铁载体,促进苜蓿根系发育。
研究总结
该研究通过"功能微生物定向驯化-农业废弃物协同改良-微生态精准调控"三重技术突破,首次实现煤矸石基质的规模化植物种植。相比传统方法,该技术成本降低62%,且无需外源土壤添加。目前团队正与企业合作,在山西大同矿区开展200亩中试,未来有望推广至全国1.2万公顷煤矸山治理。这项发表于《Environmental Research》的研究,为全球矿区生态修复提供了"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Shi J, Zhang X, Lu M, He X, Wan Y, Yu X, Huang Z, Cai M, Yu C. Eco-friendly utilization and micro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gangue substrate via functional microbial fermentation. Environ Res. 2025 Apr 15;271:121035. doi: 10.1016/j.envres.2025.121035. Epub 2025 Feb 4. PMID: 39914706.
上一篇:噬菌体阿拉伯糖基-羟基胞嘧啶DNA修饰导致对噬菌体防御系统的独特逃避和敏感反应
下一篇:科学家首次阐明三种经典模式动物的“肠道密码”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