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变废为宝,微生物“预处理”提升还田固碳效率
稻草变废为宝,微生物“预处理”提升还田固碳效率
研究背景
秸秆还田是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但“降解慢、碳转化效率低、温室气体排放多”是常见瓶颈。近日,《Bioresource Technology Reports》刊登了一项由中国学者主导的研究,提出用厌氧微生物预处理稻草,不仅能提升降解速率,还可增加土壤碳储量,对农业碳汇与减排目标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研究方法与结果
研究团队采集瘤胃来源的厌氧微生物群,对稻草进行不同时间(6h、12h、24h)预处理后还田,并开展60天土壤培养试验,监测碳流动、温室气体排放与微生物变化等指标。结果显示:6小时的微生物预处理效果最佳。
首先,在稻草分解方面,预处理显著提高了稻草的可降解性,6小时组稻草分解率提升至79.37%,较未处理组高出近一倍,说明微生物预处理有助于打破稻草中木质素与纤维素结构。其次,土壤碳积累同步提升。与对照组相比,6小时处理组土壤总碳含量提高了61.79%,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也显著增加,说明稻草中的碳更多地被固定在土壤而非排放为气体。此外,微生物预处理还激活了土壤的酶系统,如纤维素酶、蔗糖酶、脲酶等关键酶活性均增强,促进了碳的转化速率。研究团队指出,微生物“预降解”作用,使得稻草进入土壤后能够更快被土壤微生物进一步利用。
不过,研究也发现预处理会增加CH₄和CO₂的排放风险,尤其是处理时间较长(如12h、24h)时更明显。分析显示,这与土壤中产甲烷微生物(如Methanobacteria)数量升高、功能基因mcrA表达上升有关。因此,研究建议通过合理控制预处理时间,避免甲烷过度生成,6小时处理在碳固存和碳排放间实现了较好平衡。值得一提的是,预处理还显著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结构,放线菌、梭菌等纤维素降解菌增加,有利于持续性有机质分解和土壤功能维护。
结论
该成果为稻草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方向。相比传统直接还田方式,微生物预处理方案在降解速率、碳转化效率与温室气体控制方面优势明显,具备良好的田间应用前景。研究团队表示,后续将结合生物炭、控释肥等措施进一步优化该技术。
参考来源:
Wei L, Song K, Qi Y, Sun S, Ni G, Zhou C, Yin X. Effects of straw returning after anaerobic microbial pretreatment on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J].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 Innovation, 2025, 38: 104124. DOI:10.1016/j.eti.2025.104124.
上一篇:未来餐桌上的革命:培养肉技术的突破与挑战
下一篇:石墨烯 - 银纳米复合材料助力绿色农业:对抗小麦赤霉病的新型农业 antifungal 利器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