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噬菌体PJNS004受体结合蛋白助力沙门氏菌高灵敏度检测

新型噬菌体PJNS004受体结合蛋白助力沙门氏菌高灵敏度检测

原创
来源:习力卿
2025-07-11 10:53:32
6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一项最新研究从噬菌体PJNS004中发现了一种新型受体结合蛋白(RBP),该蛋白可特异性识别沙门氏菌表面的脂多糖(LPS)。研究团队基于该蛋白开发出一种快速、灵敏的两步法检测方法,在食品与临床样本中均表现出优异的检测性能,为沙门氏菌的快速诊断和食品安全监测提供了新工具。

噬菌体PJNS004的分离与基因组特征

噬菌体PJNS004是从中国济南污水中分离得到的一株新型噬菌体,具有高度宿主特异性。其基因组为双链DNA,全长约40,018 bpGC含量为48.6%。基因组注释显示,PJNS004属于Autographiviridae科,Studiervirinae亚科,Berlinvirus属。与已知噬菌体vB_SalS_PC192P151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但在编码受体结合蛋白的关键基因区域存在显著差异,提示其可能具有独特的宿主识别机制。

图示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1. 两步法检测沙门氏菌的过程示意图。

新型RBP蛋白的鉴定与功能验证

研究人员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PJNS004ORF33基因编码一种新型受体结合蛋白(RBP),其N端具有T7噬菌体尾纤维蛋白的保守结构域。该蛋白被命名为proSM(含eGFP标签)和proM(无标签),并成功实现原核表达与纯化。荧光显微镜和电镜观察显示,proSM蛋白可特异性结合沙门氏菌表面,且结合位点位于脂多糖(LPS)区域。进一步的基因敲除实验证实,LPS合成相关基因的缺失会显著影响噬菌体的感染能力,表明LPSPJNS004的受体。

基于RBP的两步法检测方法构建

研究团队基于ELISA双抗体夹心法原理,开发了一种两步法检测策略。第一步利用proM蛋白包被磁珠,实现对沙门氏菌的高效富集;第二步引入荧光标记的proSM蛋白进行特异性识别与信号输出。该方法在30分钟内完成检测,检测限低至10 CFU/mL,线性范围为1×10²1×10⁸ CFU/mL,具有良好的定量能力。

检测性能评估与实际应用

通过系统优化实验条件,研究人员确定了最佳蛋白包被浓度为60 μg,磁珠使用量为20 μL,免疫捕获时间为15分钟。在此条件下,标准曲线的拟合度高达R² = 0.997。该方法在pH 4–11和温度4–42°C范围内均保持稳定,适用于多种复杂环境样本的检测。特异性测试表明,该方法可识别25株不同来源的S. enteritidis21S. typhimurium9种其他沙门氏菌血清型,对9种非沙门氏菌无交叉反应。即使在10个月后重复检测,结果依然稳定,显示出良好的重现性和可靠性。

在食品样本(生菜、鸡胸肉、牛奶)中,该方法的回收率为98%–105%,相对标准偏差(RSD)低于8.5%。在临床样本(肛拭子)中,回收率为85%–115%,阳性检出率超过96%。此外,该方法还可用于目标菌的纯培养和后续16S rRNA鉴定,为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完整的技术路径。

关键发现

1、研究首次鉴定出噬菌体PJNS004中由ORF33基因编码的RBP蛋白,该蛋白能特异性识别沙门氏菌表面的脂多糖(LPS)。

2、基于ELISA双抗体夹心法原理,研究团队构建了一种两步法检测策略。检测限低至10 CFU/mL30分钟内完成检测,适用于1×10²1×10⁸ CFU/mL的浓度范围。

3、检测限低至10 CFU/mL30分钟内完成检测,适用于1×10²1×10⁸ CFU/mL的浓度范围。检测限低至10 CFU/mL30分钟内完成检测,适用于1×10²1×10⁸ CFU/mL的浓度范围。

未来展望与应用潜力

本研究首次揭示了噬菌体PJNS004ORF33编码的RBP蛋白在沙门氏菌识别中的关键作用,并基于此开发出一种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检测方法。该方法不仅适用于食品安全监测,也为临床诊断和病原菌追踪提供了新思路。未来,研究团队计划进一步拓展该RBP蛋白在其他病原菌检测中的应用,并探索其在噬菌体疗法和生物传感器开发中的潜力。

 

参考来源:

Chen Y, Yang S, Zhang Q, et al. Novel receptor-binding protein from phage PJNS004 for sensitive detection of Salmonella[J]. Food Chemistry, 2025: 144921.

#
微生物
#
噬菌体
  • 上一篇:新型沙门氏菌噬菌体vB_Sen_ST2的基因组特征及其在生物防控中的应用潜力
  • 下一篇:一种新开发的噬菌体鸡尾酒防治鸡肉生产链中的沙门氏菌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全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