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圈里的“隐秘角落:噬菌体与细菌的危险共生

塑料圈里的“隐秘角落:噬菌体与细菌的危险共生

原创
来源:王维松
2025-07-15 15:52:37
2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研究发现,塑料圈中的噬菌体与细菌存在共生关系,这可能加剧病原菌和耐药菌的富集,对公众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塑料,在现代生活中无处不在,从日常用品到工业材料,它的身影随处可见。然而,随着塑料的大量生产和随意丢弃,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难题。那些漂浮在环境中的塑料碎片,为微生物提供了独特的生存空间,被称为塑料圈plastisphere)。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塑料圈可不简单,它不仅是微生物的聚居地,还可能是病原菌和耐药菌的温床,而其中噬菌体与细菌的相互作用更是暗藏玄机。


研究人员收集了来自4种不同栖息地、2种塑料类型(可生物降解和不可生物降解塑料)的180个塑料圈和环境样本的宏基因组数据(样本来源及相关信息见图1a)。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详见材料与方法部分),他们获得了611个非冗余的宏基因组组装基因组(MAGs)和4061个非冗余的噬菌体重叠群。

图形用户界面, 图示, 应用程序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1

研究结果令人惊讶:塑料圈确实是病原菌和耐药菌的富集热点(相关数据见图1c1e)。在180个宏基因组样本中,研究人员共获得1208个符合条件的微生物MAGs,经聚类后得到611个代表性MAGs。这些MAGs涵盖了29个不同的门,其中假单胞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占比较大。通过对毒力因子基因(VFGs)和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注释发现,塑料圈中病原菌和携带ARGs的病原菌丰度显著高于环境样本。而且,可生物降解塑料生物膜上的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含量比不可生物降解塑料更高,这意味着可生物降解塑料在抗生素抗性传播方面可能存在更大风险(具体数据对比见图S3b)。

塑料圈中的噬菌体群落也有着独特之处(图2展示了噬菌体群落的分类组成和多样性)。与环境中的噬菌体群落相比,塑料圈噬菌体群落的多样性更低,且温和噬菌体的比例相对较高,这表明噬菌体与细菌之间的共生关系可能更强。在不同塑料类型上,噬菌体群落也存在差异。例如,有尾噬菌体目(Caudoviricetes)在可生物降解塑料生物膜样本中的相对丰度较高,而Polintoviricetes在不可生物降解塑料样本中更为丰富(图2b)。


2

进一步研究发现,塑料圈中的噬菌体与细菌存在紧密的相互作用(噬菌体 宿主相互作用网络见图3)。通过预测噬菌体 宿主相互作用,研究人员发现塑料圈中的噬菌体感染宿主的范围更广,连接度和嵌套度更高,意味着噬菌体与宿主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而且,被塑料圈噬菌体感染的宿主中,病原菌、耐药菌和携带ARGs的病原菌比例更高,尤其是在可生物降解塑料表面。

图片包含 图形用户界面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3

噬菌体携带的辅助代谢基因(AMGs)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图4展示了噬菌体编码的AMGs相关信息)。研究人员共鉴定出1147个高可信度的AMGs,这些基因参与了多种代谢过程,包括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等。其中,与氨基酸代谢相关的AMGs在塑料圈中的丰度显著高于环境样本。此外,还有部分AMGs参与生物膜形成、群体感应和抗生素合成等过程,这有助于病原菌在塑料圈中更好地生存和竞争,间接增加了塑料圈的致病风险。更值得关注的是,一些AMGs被注释为ARGs,这些携带ARGs的噬菌体可能会将抗性传播给病原菌。


4

噬菌体还参与了VFGsARGs的水平转移(水平转移相关分析见图5、图6)。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和分析基因转移事件,研究人员发现噬菌体可能从细菌中获取某些基因,并在不同细菌物种间传播这些基因,这进一步促进了病原菌和耐药菌在塑料圈中的扩散。


5

图示, 示意图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6

这项研究揭示了塑料圈中噬菌体与细菌相互作用的奥秘,让我们认识到塑料圈作为病原菌和耐药菌富集热点的潜在风险。它提醒我们,在评估塑料污染对环境和公众健康的影响时,不能忽视噬菌体的作用。未来,我们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塑料圈微生物群落,寻找应对这一问题的有效策略,以保障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参考文献:

XIA R, YIN X, BALCAZAR J L, et al. Bacterium-Phage Symbiosis Facilitates the Enrichment of Bacterial Pathogens and Antibiotic-Resistant Bacteria in the Plastisphere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25, 59(6): 2948-60.

 

 

#
微生物
#
噬菌体
  • 上一篇:非洲猪瘟疫苗研发新突破:CD2v胞外域在昆虫细胞系统中高效表达
  • 下一篇:研究发现:乳清蛋白或成克罗恩病“克星”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全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