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疫苗研发新突破:CD2v胞外域在昆虫细胞系统中高效表达

非洲猪瘟疫苗研发新突破:CD2v胞外域在昆虫细胞系统中高效表达

原创
来源:梁冬雪
2025-07-16 16:38:17
15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近期,越南科学院和技术院的研究团队取得突破,首次在杆状病毒-Sf9昆虫细胞贴壁培养系统中成功表达ASFV的多价CD2v胞外域,并确定了最优生产条件,相关成果为亚单位疫苗研发提供了重要支持。

研究背景:

非洲猪瘟致死率近100%1920年起已扩散至60多国。2019年越南疫情导致600万头猪被扑杀,占全国存栏20%以上。由于病毒基因复杂,迄今无有效疫苗。

越南科学院团队首次在杆状病毒-Sf9昆虫细胞中成功表达非洲猪瘟关键抗原CD2v胞外域(CD2v-ED),并确定最佳生产条件,为亚单位疫苗研发奠定基础。

CD2v是病毒外膜糖蛋白,由EP402R基因编码,参与病毒入侵和免疫逃逸,是疫苗开发的潜在靶点。研究采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优点是产量高、蛋白结构接近天然且安全。

研究方法:依托杆状病毒系统,精细开展实验

1. 重组杆粒提取

研究团队此前成功构建了携带非洲猪瘟病毒越南流行株VNUA/HY-ASF1CD2v-ED-Foldon-His重组杆粒的DH10Bac大肠杆菌重组杆粒。在本研究中,携带该杆粒的大肠杆菌DH10 Bac菌株在含有50 μg/mL卡那霉素、10 μg/mL四环素和10 μg/mL庆大霉素的液体培养基中37°C过夜培养,随后通过碱裂解法提取杆粒。

2. 转染与重组杆状病毒制备

将携带CD2v ED-Foldon-His抗原基因的重组杆粒转染到Sf9细胞中以制备重组杆状病毒。6孔板每孔加2 mL Sf-900 II SFM1×10 Sf9细胞,27 °C静置2 h让细胞贴壁。另取1 µg重组杆粒、10 µL Cellfectin II250 µL Opti-MEM I轻轻混匀,室温孵15 min形成脂质体复合物;逐滴加入孔中,27 °C静置过夜。感染5天后收获培养物,4°C1500 rpm离心10分钟,收集上清液(含重组杆状病毒),添加2%胎牛血清后于4°C避光保存,采用噬斑分析法测定病毒含量。

 

 

1 转染以创建携带表达CD2v ED-Foldon蛋白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

如图1A-B),转染后Sf9细胞出现肿胀、核增大、生长停滞、脱落及裂解等现象,正常细胞则圆润规则。

3.     蛋白表达检测

转染混合物离心收集细胞,加入1×Laemmli缓冲液重悬,98 °C加热10 min使蛋白变性;冰浴后4 °C13 000  rpm离心30 min,取上清进行Western blot,以Amersham Imager 680捕获CD2v ED-Foldon-His信号。如上图1CWestern blot检测显示,表达的CD2V ED-Foldon-His有三聚体(>100 kDa)和寡聚体(>250 kDa)两种形式。

4.     表达优化

为优化CD2v ED-Foldon-HisSf9细胞中的表达,研究评估了感染复数(MOI)和感染时间这两个因素。优化表达时,用10  pfu/mL病毒液感染12孔板内的Sf9细胞(5×10/孔,2 mL Sf-900 II SFM+5 % FBS)。贴壁3 h后按MOI 1/5/10加病毒,357 dpi收样。以H5pII-His作标准曲线,ImageQuant TL 8.0定量,三次重复,双因素ANOVAα=0.05)。

           

 

2 昆虫细胞中CD2v ED-Foldon-His蛋白的最优表达

结果显示,MOI 5 pfu/cell、感染后 5 天时,蛋白产量最高达 4.4 mg/LMOI 10 时,3 天产量 3.5 mg/L,但随后因蛋白酶降解快速下降;MOI 1 5 时,5 天产量分别为 4 mg/L  4.4 mg/L7 天显著降低。双因素 ANOVA 分析表明,感染时间影响(p=6.41e-15)大于 MOIp=0.0007)。

研究意义:

1.本研究首次在杆状病毒 - 昆虫细胞系统中成功表达了非洲猪瘟病毒(ASFV)的寡聚体CD2v胞外域(CD2v ED),为开发针对ASFV的亚单位疫苗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路径。

2.该成果为非洲猪瘟亚单位疫苗的研发提供了创新思路与技术方案,同时为利用杆状病毒 - 昆虫细胞系统高效表达重组蛋白打造了实用的操作范例,显著提升了重组蛋白的表达效率与产量。

未来研究方向:

1.深入评估CD2v ED-Foldon-His的免疫原性与保护效力。

2.探索在生物反应器系统中实现CD2v ED-Foldon-His的大规模生产,以满足疫苗生产的实际需求。

 

参考来源:

https://doi.org/10.15625/vjbt-21868

#
农业微生物
#
微生物
  • 上一篇:糖壁盾与溶菌矛:乳酸菌抗噬机制与噬菌体逃逸的分子博弈
  • 下一篇:塑料圈里的“隐秘角落:噬菌体与细菌的危险共生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全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