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壁盾与溶菌矛:乳酸菌抗噬机制与噬菌体逃逸的分子博弈

糖壁盾与溶菌矛:乳酸菌抗噬机制与噬菌体逃逸的分子博弈

原创
来源:范丽莹
2025-07-16 16:45:38
23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这篇文章主要研究乳酸菌中13种抗噬菌体系统的机制以及噬菌体是如何“逃逸”这些系统的。

背景知识

乳酸菌(如Lactococcus lactisLactococcus cremoris)在乳制品发酵中非常重要,但常受到噬菌体的威胁。为应对这一威胁,乳酸菌演化出了多种抗噬菌体系统。

文本, 应用程序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研究方法

1、噬菌体逃逸突变体筛选

11种噬菌体感染携带13种不同抗噬菌体系统的乳酸菌,通过双层琼脂平板法分离了66个逃逸突变体。

13个抗噬菌体系统和逃逸突变体图

2、基因组测序与突变分析

对逃逸突变体进行建库测序,通过SNP分析定位突变基因,结合AlphaFold2结构预测和功能注释。

3、触发因子验证实验

将野生型和突变型噬菌体基因克隆到乳酸链球菌素诱导表达载体,通过细菌生长抑制实验(CFU比值法)验证是否为抗噬菌体系统触发因子。

4、噬菌体抗性系统Audmula机制研究

利用透射电镜(TEM)测量细胞壁厚度变化。同时,体外纯化噬菌体c2内溶素,比较野生型与突变体对表达噬菌体抗性系统Audmula的菌株裂解效率。

Audmula噬菌体抗性系统存在下的细胞壁厚度和噬菌体可视化图

实验结果

1、逃逸突变体共性

66个突变体中,70%仅需单点突变即可逃逸,突变集中在15个噬菌体基因(如内溶素、尾蛋白、SSAP等)。同时,突变基因涉及DNA复制(SSAP/SSB)、结构蛋白(尾蛋白/衣壳蛋白)、裂解酶(内溶素)及未知功能蛋白。

2、抗噬菌体系统触发因子

6个噬菌体蛋白(如Terminase大亚基、尾蛋白)被证实为Abi系统触发因子(表达后导致宿主死亡)。其中,AbiA逃逸突变体可同时绕过AbiJ,提示二者共享靶点(Erf-like SSAP)。

3、噬菌体抗性系统Audmula的独特机制

该机制并非Abi途径,而是通过增厚细胞壁(+21%厚度)延迟噬菌体释放,而非直接杀死宿主。逃逸关键为噬菌体内溶素的单点突变(G49SL140F)可恢复裂解能力,突破Audmula的防御。

结论

1、抗噬菌体系统多样性:乳酸菌通过模块化机制(如识别噬菌体结构蛋白或复制酶)激活防御,逃逸仅需关键位点突变。

2Audmula的新模式:首次发现通过细胞壁糖基化修饰实现防御,为非自杀型免疫策略提供范例。

3、工业与生物技术价值:为设计多靶点抗噬菌体发酵剂提供基因靶点,并为合成生物学工具(如可控裂解系统)提供新元件。

 

意义

1、工业应用:减少乳制品发酵失败风险,推动噬菌体抗性菌株的精准工程化。

2、科学前沿:揭示噬菌体-宿主共进化的分子博弈,拓展细菌免疫系统的“工具箱”(类似CRISPR的发现路径)。

 

参考来源:

 C. Mosterd,A. Grafakou,G. Ortiz Charneco,P.P. de Waal,I.M.H. van Rijswijck,N.N.M.E. van Peij,C. Péchoux,S. Kulakauskas,C. Cambillau,J. Mahony,& D. van Sinderen,  The great phage escape: Activating and escaping lactococcal antiphage system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22 (24) e2426508122, https://doi.org/10.1073/pnas.2426508122 (2025).

#
噬菌体
#
微生物
  • 上一篇: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基因组尺度代谢模型在人造肉培养中的应用与挑战
  • 下一篇:非洲猪瘟疫苗研发新突破:CD2v胞外域在昆虫细胞系统中高效表达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全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