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噬自救:温和噬菌体关闭宿主受体阻断自侵染”
“反噬自救:温和噬菌体关闭宿主受体阻断自侵染”
背景知识
超感染排斥(superinfection exclusion)是已感染细胞阻止同类病毒二次感染的现象,首次在噬菌体中发现,后在动植物病毒中也有报道,但其进化意义一直不明。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医院常见机会致病菌,许多噬菌体利用其IV型菌毛(type IV pilus)作为入侵“锚点”。若完全破坏菌毛虽可阻病毒,却会让细菌失去运动、黏附与生物膜形成能力,带来巨大适应性代价。
研究方法
以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JBD26为模型,鉴定其原噬菌体编码的Zip蛋白。
采用细菌双杂交、共纯化、荧光显微镜、实时菌毛动态追踪等技术,解析Zip与菌毛伴侣蛋白PilZ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菌毛长度和数量的调控。
构建zip敲除及回补株,结合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突变体,评估Zip表达如何受LasR调控。
在JBD26、JBD24、LESφ3、JBD44、ε15、HK97等多种噬菌体-宿主体系中验证“反克洛诺斯效应”是否普遍。
实验结果
Zip并非“拆毁”菌毛,而是与PilZ-PilB复合物结合,缩短菌毛长度、减少菌毛数量,在不影响细菌运动力的前提下阻断噬菌体吸附。
Zip表达受宿主群体感应核心转录因子LasR控制:细胞密度低时表达低,密度高时表达升高,实现“按需防御”。
缺失zip的溶原菌培养20小时后,游离病毒滴度下降达10³–10⁴倍,证明Zip阻止新生病毒被溶原菌“再吞食”(作者称之为“反克洛诺斯效应”)。
该效应在革兰氏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及革兰氏阳性菌的多种噬菌体中保守,作用机制包括菌毛修饰、LPS血清型转换、受体遮蔽等。
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约1000个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基因组携带Zip同源物;其他已报道的30多种噬菌体亦表现出类似自我排斥功能,提示“反克洛诺斯”是噬菌体普遍采用的传播策略。
结论
温和噬菌体通过群体感应调控表面受体修饰,既避免与同类竞争,又保护新生病毒不被“自家人”消耗,从而最大化水平传播机会。这一发现不仅阐明了超感染排斥的进化意义,也为未来利用噬菌体疗法时提高病毒存活与扩散效率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来源:
Taylor, V.L., Patel, P.H., Shah, M. et al. Prophages block cell surface receptors to preserve their viral progeny. Nature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260-z
上一篇:一种来自南非的新型粘质沙雷氏菌噬菌体 —— 应对与农产品相关的抗生素耐药性粘质沙雷氏菌的潜在工具
下一篇:番茄潜叶蛾抗药性新机制:肠道微生物介导菊酯类农药降解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