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Sf9到“Super-Sf9”:一场细胞改造如何撬动千亿猪疫苗市场

从Sf9到“Super-Sf9”:一场细胞改造如何撬动千亿猪疫苗市场

原创
来源:梁冬雪
2025-08-07 09:06:23
40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近期,《Veterinary Microbiology》在线发表了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宁章勇教授团队最新成果:通过CRISPR-Cas9技术对昆虫Sf9细胞进行“双基因敲除”,显著提高了猪圆环病毒3型(PCV3)衣壳蛋白(Cap)的产量,并制备出在小鼠体内诱导更强免疫应答的亚单位疫苗。

猪圆环病毒3型(PCV3)自2015年在美国首次发现后,已在全球多地流行,可导致猪出现多种病症,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且因难以培养尚无商业化疫苗。而PCV3的衣壳蛋白(Cap)是理想的疫苗靶点,杆状病毒表达系统(BEVS)虽成功用于PCV2疫苗生产,但蛋白表达受细胞凋亡限制。

研究团队利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sf9细胞中Caspase-1Dronc基因,构建出sgCasp1sgDroncsgDual三种细胞系,其中双敲除的sgDual细胞抗凋亡能力最强,能更稳定表达目标蛋白。

研究方法与实验结果

质粒构建与验证

构建了用于重组杆状病毒和敲除sf9细胞的5种质粒(如pEGFP-HI10-Cas9pEGFP-sfu6-sgCaspase-1pFAST-Dual-Cap等),通过PCR扩增目标片段、酶切鉴定和测序分析验证质粒构建结果。

 

图 1 用于重组杆状病毒和Sf9敲除细胞的质粒构建

酶切和测序结果显示,所有质粒构建正确;Western blot检测到重组杆状病毒表达的EGFPCap蛋白,测序确认sgCasp1Caspase-1基因4bp缺失,效率75%)、sgDroncDronc基因5bp缺失,效率75%)、sgDual(双基因7bp缺失,效率62.5%)细胞构建成功,且生长速率与野生型一致。

重组杆状病毒拯救与敲除细胞生成

将重组质粒转染至sf9细胞,拯救出表达EGFPPCV3 Cap的重组杆状病毒(AcV-EGFPAcV-Cap);利用CRISPR-Cas9系统,在sf9细胞中敲除Caspase-1/Dronc基因,经嘌呤霉素筛选得到3种敲除细胞(sgCasp1sgDroncsgDual),并通过测序确认基因敲除效率。

细胞抗凋亡能力评估

302nm紫外线(UV)处理对数期sf9细胞,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qRT-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1DroncCaspase-3)的mRNA表达,评估基因敲除细胞的抗凋亡能力。

 

图 2 基因敲除细胞的抗凋亡能力评估

UV诱导凋亡后,sgDual细胞存活率最高,sgCasp1sgDronc细胞存活率高于野生型;qRT-PCR显示,三种敲除细胞的Caspase-1DroncCaspase-3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且sgDual细胞的凋亡基因表达最低。

杆状病毒复制与蛋白表达检测

感染重组杆状病毒后,通过qRT-PCR检测病毒启动子基因(Hr3)的表达,Reed-Muench法计算病毒滴度(TCID₅₀),评估病毒复制能力;采用SDS-PAGEWestern blot检测EGFPPCV3 Cap蛋白的表达量。

图 3 杆状病毒在基因敲除Sf9细胞中的复制情况

如图,sgDual细胞中,病毒Hr3基因表达量和病毒滴度在感染后3-4天显著高于野生型;EGFPCap蛋白表达量在3-4天也显著升高,其中sgDual细胞的Cap表达量最高。

小鼠免疫实验

18BALB/c小鼠分为3组(Mock组、野生型sf9细胞疫苗组、sgDual细胞疫苗组),经两次肌肉免疫后,通过ELISA检测血清抗体水平,CCK-8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能力,qRT-PCR检测细胞因子(IL-2IFN-γ、IL-4IL-10)的mRNA表达,评估疫苗免疫效果。

 

图 4 PCV3 Cap亚单位疫苗在小鼠中的免疫应答

小鼠免疫实验显示,sgDual细胞疫苗组的血清抗体水平在7-28天均显著高于野生型疫苗组;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在28天显著更强;IL-2IFN-γ、IL-4IL-10mRNA表达量也显著更高,表明其能同时增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研究亮点:

靶点精准:一次性敲除Sf9细胞中两个关键凋亡基因——Caspase-1Dronc

产量翻倍:Cap蛋白表达量在“双敲”细胞中比野生型提升最高达2倍以上。

免疫升级:小鼠血清抗体滴度、淋巴细胞增殖率及Th1/Th2细胞因子(IL-2IFN-γ、IL-4IL-10)表达均显著优于传统Sf9制备疫苗。

技术平台:为PCV3乃至其他兽用重组疫苗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升级版”昆虫细胞工厂。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vetmic.2025.110452

#
农业微生物
  • 上一篇:联合免疫磁珠和噬菌体裂解酶LysGH15,让荧光探针点亮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隐形之路”!
  • 下一篇:1年复垦+粪肥,煤矿区土壤里的微生物正在“逆袭”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全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