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垃圾”的黑水虻,靠肠道“朋友圈”飞出资源化新路径
“吃垃圾”的黑水虻,靠肠道“朋友圈”飞出资源化新路径
随着人口增长与养殖业扩张,厨房垃圾与禽畜粪便的产生量持续攀升。如何在不制造更多环境负担的前提下,实现高效、可持续的有机废弃物处理,成为当前环保与农业面临的重大课题。近年来,黑水虻幼虫(BSFL)作为一种能“吃垃圾、产蛋白”的昆虫,被广泛关注。然而,要让黑水虻真正高效“转废为宝”,背后靠的不只是虫子的嘴巴,还有它肚子里的“微生物朋友圈”。
本研究通过建立“无菌—有菌”的对比系统,系统探索了黑水虻在三类不同基质(人工饲料、厨房垃圾、鸡粪)中的生长差异。研究发现,即使是在无菌环境中孵化的黑水虻,仍能从周围环境主动招募特定的功能菌群,用于提升自身的存活率、增长速度、饲料转化效率,并缩短发育时间。这种“宿主介导型微生物招募机制”不仅展现了昆虫与微生物之间的共生智慧,也为未来废弃物资源化提供了可拓展的微生物策略。
研究首先构建了12组组合实验,涉及正常与无菌黑水虻、带菌与灭菌的三类废弃物,评估其在相同温度、湿度条件下的生长参数。结果显示,无菌黑水虻在无菌鸡粪中存活率最低,仅为31%。但只要添加了外源菌群,其存活率便迅速提升至81%以上,体重也显著增长。厨房垃圾组与人工饲料组也呈现类似趋势。更有趣的是,来自黑水虻卵表面的微生物同样具有促进作用,尤其在鸡粪组中,能够使无菌幼虫的发育时间从102天缩短至42天,表明卵源微生物可显著改善初生阶段的发育效率。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些微生物的功能,研究者分离出27株菌株,通过相关性分析与冗余分析(RDA)筛选出五株代表性益生菌:两株肠球菌、两株芽孢杆菌和一株乳酸杆菌,并组建了人工复合微生物群体。将其接种至无菌黑水虻系统后,幼虫在三类废弃物中均表现出显著的生长促进作用。其中在鸡粪组中,存活率提高72%,体重增加193%,饲料转化率提升439%,发育周期缩短62%。这一结果表明,功能性菌群可以显著增强黑水虻对低营养基质的转化能力。
微生物的“加持”不仅提升了黑水虻的物理生长指标,还改变了其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结构。16S rDNA测序数据显示,在正常组别中,优势菌属包括肠球菌、芽孢杆菌、放线菌等,这些菌群具有参与毒素分解、增强免疫和营养合成等功能。尤其是肠球菌,不仅在多个处理组中相对丰度超过20%,还与幼虫体重和存活率呈正相关关系。乳酸杆菌则可能通过调节代谢通路和免疫反应来促进虫体发育。芽孢杆菌则通过分泌多种降解酶,提高虫体对低质饲料的利用效率。研究还指出,黑水虻可能对这些核心微生物表现出主动选择倾向,从而形成以“虫-菌共生”为核心的稳定转化系统。
这项研究验证了黑水虻能主动选择、定向招募并依赖环境中的有益菌群来优化自身发育,进而提升对复杂废弃物的生物转化能力。通过微生物的“组合搭配”,不仅提升了转化效率,更降低了处理周期与资源损耗,为实现“虫转肥、肥生蛋白”的循环农业路径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模板。
参考来源:
Zhe Li, Yuchen Zhou, Lin Lv, Yinguang Long, Mengyao Dong, Qi Xiao, Xianyue Jia, Dechen Ju, Xiaowen Sun, Feng Huang, Minmin Cai, Jibin Zhang, Ziniu Yu, Longyu Zheng. Host-mediated environmental microbiome recruitment by black soldier fly (Hermetia illucens) enhances waste biotransformation[J]. Waste Management, 2025, 204: 114886.
上一篇:对抗辣椒果实软腐病的新策略:引用裂解果胶杆菌噬菌体Pcc_P10
下一篇:酶响应型果胶膜实现噬菌体可控释放:高效靶向杀灭食品中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