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性进展:悬浮LMH细胞系大幅提升禽腺病毒疫苗产能

突破性进展:悬浮LMH细胞系大幅提升禽腺病毒疫苗产能

原创
来源:王维松
2025-08-15 15:18:42
46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中国科学家成功驯化出悬浮培养的LMH细胞系,使禽腺病毒4型灭活疫苗的病毒产量提升10倍,并构建出高效稳定的疫苗生产平台。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禽腺病毒血清4型(FAdV-4)是肝炎-心包积液综合征(HHS)的主要病原体,对全球家禽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目前预防该病主要依赖灭活疫苗,但其生产面临严峻挑战:

传统工艺瓶颈:现有疫苗生产依赖贴壁培养的LMH细胞(Leghorn Male Hepatoma cell line)。该细胞需在滚瓶或细胞工厂中培养,存在设备占地大、人力成本高、难以大规模放大等问题。

图形用户界面, 文本, 应用程序, 电子邮件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产能限制:贴壁细胞扩增效率低,病毒产量有限,制约疫苗供应。

血清依赖风险:培养过程中添加的胎牛血清(FBS)可能引入外源污染风险,且成本高昂。

因此,开发一种适应悬浮无血清培养、支持高效病毒复制的LMH细胞系,成为提升FAdV-4疫苗生产效能的迫切需求。

二、研究方法

分阶段悬浮驯化与优化

研究团队对贴壁LMH-TB细胞(ATCC CRL-2177)进行了系统性悬浮驯化:

分阶段驯化策略

第一阶段(含血清过渡):在SF003/Celer-S101S1:1)培养基中添加2% FBS,传代培养11代(LMH-MB1)。

第二阶段(无血清适应):一组换用无血清SF003/Celer-S101S1:1)培养基,传代至第19代,最终获得稳定悬浮细胞系LMH-MB

另一组换用无血清SF003/50% Tac-S101S1:1)培养基,获得悬浮细胞系LMH-ME

长期稳定性验证:两种细胞系均连续传代至62代,监测细胞密度、存活率、直径及比生长速率(μ)。

关键参数优化

针对FAdV-4FAV-C4株)在LMH-MB中的增殖,优化五大参数:初始细胞密度(ICD);感染复数(MOI);收获时间(HT);培养温度(IT);适用细胞代次(P)。

疫苗制备与评价

1.400L生物反应器中规模化培养病毒,甲醛灭活后制备油佐剂疫苗。

2.通过SPF鸡免疫攻毒试验评估保护率,并检测中和抗体水平。

三、研究结果:高效复制与全面保护

成功驯化悬浮细胞系

LMH-MBLMH-ME35-62代保持稳定生长,细胞存活率>90%,比生长速率μ>0.34 d⁻¹(图1A,B,C)。

移除血清后细胞直径减小,活率显著提升(>95% vs. 含血清时80%),推测血清中金属离子(Ca²⁺/Mg²⁺)诱导的细胞团块限制了营养摄取(图1B,D)。

病毒产量跃升10

FAdV-4在悬浮LMH-MBLMH-ME中的复制效价(TCID₅₀)达10⁸.⁰/mL,是贴壁LMH-TB细胞的10倍(图1E)。

关键机制:悬浮细胞中FAdV-4受体CAR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贴壁细胞(p<0.001),且LMH-MBCAR表达在72小时内维持高水平(图1H,I)。

图示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高效灭活疫苗保护率达100%

基于LMH-MB生产的灭活疫苗(剂量≥10⁶.⁶⁴ TCID₅₀/只)对SPF鸡提供100%免疫保护(图2F),攻毒后无HHS临床症状(图2G)。高剂量组(10⁶.⁹⁴/10⁶.⁶⁴ TCID₅₀)中和抗体水平达15.36/15.5 log₂,显著优于低剂量组(13.79 log₂)。

广谱病毒复制能力

LMH-MB细胞可高效扩增多种禽病毒:

禽呼肠孤病毒(ARVTCID₅₀=10⁶.³/0.1mL

鸭坦布苏病毒(DTMUVTCID₅₀=10⁸.⁰⁷/0.1mL

H9N2禽流感病毒(HA效价=9 log₂

鹅星状病毒(GoAstVTCID₅₀=10⁷.⁶⁴/0.1mL

感染后出现特征性细胞病变(CPE)(图2H,I)。

图表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四、结论与展望

该研究通过无血清悬浮驯化技术,成功将贴壁LMH细胞转化为高适应性悬浮细胞系LMH-MB,并实现三大突破:

颠覆性产能提升:FAdV-4病毒产量提高10倍(达10⁸.⁰ TCID₅₀/mL),为规模化疫苗生产奠定基础。

平台化应用潜力:LMH-MB支持多种重要禽病毒的高效复制,有望成为多联禽疫苗开发的通用细胞基质。

成本与安全性优势:悬浮培养摒弃血清,降低污染风险和成本,且甲醛灭活的细胞基质无致瘤性,符合疫苗安全标准。

展望:该平台有望加速高性价比禽用灭活疫苗的产业化进程,并为应对新发禽病毒疫情提供快速响应的技术储备。

 

参考来源:https://doi.org/10.1016/j.psj.2025.105424

 

#
兽用疫苗
  • 上一篇:培养基革新成破局关键!我国猪水肿病疫苗保护率跃升至92%
  • 下一篇:从大肠杆菌到疫苗工厂:糖链战士的"装备升级"之旅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