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菌体+有机酸”组合崭露头角,挑战沙门氏菌,肉鸡产业有望减抗替抗

“噬菌体+有机酸”组合崭露头角,挑战沙门氏菌,肉鸡产业有望减抗替抗

原创
来源:伍君权
2025-09-12 15:43:15
4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1000 g/t 噬菌体可替代恩诺沙星,显著降低沙门氏菌,提高肉鸡增重与肉品质。

2025 9 月,《Journal of Animal Physiology and Animal Nutrition》在线发表了伊朗萨瓦兰大学与托尔巴特·贾姆大学联合团队的一项重磅研究:在日粮中添加 1000 g/t 噬菌体复合制剂(ProBe-Bac)或 3000 mg/kg 有机酸酸化剂,可显著降低沙门氏菌攻毒肉鸡的死亡率与菌体载量,将料重比拉回接近健康组水平,同时提升胸肉亮度(L*值)与抗氧化性能,效果与 40 mg/kg 恩诺沙星相当。业内认为,这一结果为禁抗时代下如何用非抗生素手段保障禽肉安全与生产效率提供了可直接落地的解决方案。

一、研究背景:沙门氏菌仍是全球禽业头号食源性敌人

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SE)不仅导致肉鸡增重放缓、腹泻和死淘升高,更因禽肉、鸡蛋携带而成为全球人类沙门氏菌感染的首要源头。欧盟、北美及我国相继设定了禽肉加工环节的SE“零容忍目标,但传统依靠抗生素预防的做法因耐药性问题被逐步禁用。噬菌体与有机酸作为靶向杀菌、调节肠道的绿色添加剂,此前在各自赛道均表现亮眼,却缺乏在同一实验模型下的头对头比较。

二、实验设计:1760 Ross 308 公鸡、11 个处理、三阶段日粮

研究团队将 1760 1 日龄公鸡随机分为 11 组,每组 8 重复,每重复 20 羽。阴性对照(NC)与阳性对照(PC13 日龄口服 10^8 CFU SE)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其余 9 组在基础日粮上添加:

  1. 噬菌体 500 g/tNBP1/PBP1
  2. 噬菌体 1000 g/tNBP2/PBP2
  3. 酸化剂 A 3000 mg/kgNAA/PAA
  4. 酸化剂 B 3000 mg/kgNAB/PAB
  5. 抗生素 40 mg/kg 恩诺沙星(PA

试验期 42 d,记录全程生产性能;42 日龄每重复取 2 羽进行屠宰,测定胸肉色度、TBARS 氧化值、空肠/回肠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以及盲肠大肠杆菌、乳酸菌、LABSE 等菌群计数。

三、关键结果:

生产性能:SE 攻毒使 PC 42 日龄体重降至 2204 g,料重比升高至 1.861000 g/t 噬菌体(PBP2)将体重拉回 2407 g,料重比降至 1.70,与抗生素组(2386 g1.71)无显著差异,且显著优于酸化剂组(2297 g1.79)。

肉品质:攻毒导致胸肉 L* 值与 b* 值下降、脂质氧化(MDA)升高;1000 g/t 噬菌体显著提升 L* 1.3 个单位,MDA 降低 5.0%,效果优于酸化剂与抗生素。

肠道菌群:攻毒使盲肠 SE 载量由 6.45 log CFU/g 升至 8.01 log CFU/g1000 g/t 噬菌体将其压至 7.01 log CFU/g,与抗生素(7.62)相当,同时乳酸菌与 LAB 数量提高 0.4–0.5 log,酸化剂亦显著促进有益菌增殖。

肠道形态:攻毒使回肠绒毛高度降低 12%、隐窝深度变浅;高剂量噬菌体将绒毛高度恢复至 329 μm,显著高于 PC 292 μm,绒毛/隐窝比提高 2.4%,显示吸收面积增加。

四、机理解读:

噬菌体 ProBe-Bac 为针对 SE 与大肠杆菌的鸡尾酒,口服后 2 h 即可在肠道内复制并裂解宿主菌,降低病原对肠黏膜的黏附与炎症;裂解后释放的肽聚糖片段可刺激乳酸菌增殖,乳酸菌代谢产酸进一步酸化肠道,形成噬菌体-乳酸菌-三级屏障。酸化剂则通过降低食糜 pH 5.0 以下,直接抑制 SE 与大肠杆菌的膜质子泵,并刺激胆汁酸分泌,提高蛋白、脂肪消化率。两条路径殊途同归,均可减少肠道炎症、提高养分吸收,但噬菌体在精准杀菌免疫微生态层面更具优势。

五、产业启示:

替代方案:在禁抗、限抗大背景下,1000 g/t 噬菌体可完全替代常规预防剂量恩诺沙星,实现无抗饲养。

经济账:按当前市价,1000 g/t 噬菌体成本约 0.35 /只,低于恩诺沙星药费与因耐药导致的潜在损失;料重比每降低 0.1,可节省饲料 150 g/只,直接增加毛利 0.45 /只。

食品安全:屠宰前 7 d 停用噬菌体即可,无停药期与残留风险;同时可将胴体 SE 阳性率从 30% 降至 5% 以下,显著减轻下游加工环节消毒压力。

组合策略:在实际生产中,可将噬菌体与有机酸、益生菌、植物精油等复配,形成“1+12”的协同替抗方案,以应对高温、高湿及高挑战的夏季高峰。

六、未来方向:

作者指出,下一步需在商品代肉鸡场进行万羽级大群验证,评估不同日龄、不同 SE 攻毒强度下的最佳添加量;同时利用宏基因组与代谢组学,解析噬菌体-宿主-微生物三方互作网络,为精准配方提供数据底座。此外,针对禽肉加工环节的表面噬菌体喷淋、冰鲜保藏阶段的抑菌抗氧化技术,亦是延伸研究热点。

结语:用病毒打细菌不再是实验室概念,而是触手可及的新工具。随着噬菌体制剂规模化生产与成本下探,以及有机酸配伍技术的成熟,肉鸡产业有望在 3–5 年内实现主流场景下的无抗饲养,让消费者吃得安心、养户赚得放心、行业走得长远。

参考文献:https://doi.org/10.1111/jpn.14103

#
噬菌体
  • 上一篇:“发酵豌豆淀粉”登陆高端宠粮:萨省大学试验证实犬猫代谢与肠道双重受益
  • 下一篇:两株烈性奇异变形杆菌噬菌体的表征及其鸡尾酒在生鸡肉安全中的应用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全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