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团队开发“Prophage Activation”平台,AI助力噬菌体精准设计迎战耐药菌
中国团队开发“Prophage Activation”平台,AI助力噬菌体精准设计迎战耐药菌
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抗生素耐药(AMR)问题,噬菌体疗法因其特异性强、可自我复制等优势,被视为后抗生素时代的重要替代方案。然而,传统噬菌体治疗面临宿主范围窄、筛选周期长、体内易被免疫清除等挑战。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联合湖北工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单位,在《Life》期刊发表研究,推出一款名为“Prophage Activation”的在线AI平台,首次实现从计算层面精准识别并改造细菌基因组中潜伏的前噬菌体(prophage),为噬菌体疗法提供“量身定制”的新策略。
该平台聚焦于前噬菌体的转录调控机制,特别是转录因子结合位点(TFBS)在维持溶原状态中的关键作用。研究团队指出,许多耐药菌株基因组中携带完整但处于“休眠”状态的前噬菌体,其表达受到自身编码的抑制蛋白(如λ噬菌体的CI阻遏物)严格控制。这些蛋白通过结合特定TFBS,抑制裂解基因的表达,使噬菌体无法进入复制周期。传统方法难以预测这些调控元件的具体序列及其功能,限制了通过人工激活前噬菌体实现细菌自毁的策略。
“Prophage Activation”平台通过整合多组学数据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了一条从基因组输入到调控元件预测、编辑建议输出的完整流程。平台首先利用Prokka、DIAMOND等工具识别细菌基因组中的前噬菌体区域,随后通过自研的随机森林模型预测启动子区域,并结合PWM(位置权重矩阵)与MEME算法精确定位TFBS。最终,平台可模拟对TFBS的点突变或替换,评估其对抑制蛋白结合亲和力的影响,从而预测激活前噬菌体进入裂解周期的可能性。
在对包括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戈氏菌等在内的90余种细菌基因组的测试中,该平台成功识别出1575个未被主流工具(如PHASTER、VirSorter)发现的前噬菌体候选区域,并预测出大量可编辑的TFBS靶点。例如,在戈氏菌中,平台识别出一个前噬菌体的关键TFBS序列“GTTACGTCAAG”,通过引入3个点突变后,预测其抑制蛋白结合亲和力下降超过60%,有望显著增强裂解基因表达。
此外,平台还提供可视化界面与Docker本地部署版本,支持研究人员上传FASTA或GenBank格式基因组,逐步完成前噬菌体识别、调控元件注释、TFBS编辑模拟及序列导出,极大降低了使用门槛。研究团队表示,该平台不仅可用于发现新型治疗性噬菌体,还可作为合成生物学工具,用于构建可控裂解系统、开发细菌自我毁灭机制,或作为CRISPR辅助的抗菌策略组成部分。
尽管目前该平台仍处于计算验证阶段,尚未开展湿实验,但其在理论层面为噬菌体工程提供了全新思路。相比传统“外源引入”噬菌体的疗法,激活宿主自身前噬菌体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与进化兼容性,有望规避部分免疫清除与耐药问题。未来,研究团队计划扩展平台至更多细菌门类,整合实验验证数据,并探索与噬菌体-纳米材料联合平台的协同应用,推动个性化抗菌治疗走向临床。
业内专家认为,该研究代表了噬菌体疗法从“经验筛选”向“理性设计”的重要转变。通过AI驱动的调控元件挖掘与编辑预测,“Prophage Activation”平台不仅拓展了我们对噬菌体-宿主互作机制的理解,也为应对耐药菌感染提供了可编程、可定制的精准工具。随着平台功能不断完善,其有望成为噬菌体研究与抗菌治疗领域的重要基础设施。
参考文献:https://doi.org/10.3390/life15091417
上一篇:降低无血清培养基成本的策略探索
下一篇:“一苗防两毒”:Metavac®-RSV双价鼻喷疫苗完成工艺放大,棉鼠实验显示全面保护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