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受体结合蛋白分析预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的宿主范围

通过受体结合蛋白分析预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的宿主范围

原创
来源:黄桥栏
2025-09-26 10:42:45
13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开发了PhARIS预测工具,用Φ13-RBP检测致病性壁磷壁酸 (WTA)。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多重耐药病原体,尤其是MRSA噬菌体疗法是替代抗生素的有力手段,但宿主范围难以预测。受体结合蛋白是决定噬菌体吸附和宿主范围的关键因子,壁磷壁酸是金葡菌噬菌体的主要受体,其糖基化模式影响噬菌体识别。我们鉴定了 335 个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噬菌体的受体结合蛋白 (RBP),产生了 8 个不同的 RBP 簇。分析所有簇(包括几个亚簇)的重组代表性 RBP 与潜在噬菌体受体结构不同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的结合。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噬菌体编码两个独立的 RBP,并且所有 RBP 都使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壁磷壁酸 (WTA) 聚合物作为受体,尽管对 WTA 糖基化模式和骨架结构的偏好不同。基于这些发现,开发了一种基于序列的工具,用于预测新噬菌体的吸附。此外,其中一个 RBPs 被证明可用于识别其他细菌物种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型WTA。这些发现有助于噬菌体和细菌分离物的表征以及噬菌体疗法的开发。

1、研究目标与方法

目标:系统鉴定金葡菌噬菌体的RBPs,分析RBPWTA的结合特异性,开发预测工具PhARIS,用于预测新噬菌体的宿主范围。

方法:479个葡萄球菌噬菌体基因组中筛选RBP,构建GFP标记的RBP蛋白,进行结合实验,使用流式细胞术、荧光显微镜、斑点法等验证结合特性。

1:实验流程图

2、RBP系统发育聚类分析

335个金葡菌噬菌体中鉴定出RBP1RBP2RBP1可分为5个主要簇,RBP2存在于部分噬菌体中,聚类结果与噬菌体分类高度一致(如RosenblumvirusTwortvirinae等)。

2RBP1聚类树、RBP2聚类树

3、RBP结合特性实验

实验设计:使用USA300 JE2及其WTA突变株(ΔtarM, ΔtarS, ΔtagO等),测试15个代表性RBP与不同WTA变体的结合能力

关键发现:所有RBP均依赖WTA结合,不结合ΔtagO突变株,不同RBP簇对WTA糖基化类型(α-GlcNAc, β-GlcNAc, 无糖基化)有偏好性。

3A(结合热图) + B(结合模式总结)

4、RBP系统:可逆与不可逆结合

Twortvirinae ΦK 具有两个RBPRBP1不可逆结合,偏好糖基化WTARBP2可逆结合,偏好未糖基化WTA。双RBP系统扩大宿主范围,增强吸附效率。

4ΦKRBP结合动力学

  5PhARIS:噬菌体宿主范围预测工具

输入:噬菌体基因组

输出:RBP类型、聚类归属、预测结合特异性

验证:6个新噬菌体的宿主范围预测与实验一致

6、13-RBP作为RboP-WTA检测工具

Φ13-RBP可特异性识别含RboP-WTA的菌株,用于快速检测非金葡菌葡萄球菌中致病性WTA的存在,与基因组中tarIJL基因簇存在高度相关性。

5Φ13-RBP结合谱 + tarIJL相关性 

结论:首次系统鉴定金葡菌噬菌体RBP结合特性,阐明双RBP系统在宿主识别中的作用机制。开发PhARIS工具,助力噬菌体疗法的精准选株,提供Φ13-RBP作为快速检测RboP-WTA的工具

参考来源:10.1016/j.celrep.2025.115369

#
噬菌体
#
微生物
  • 上一篇:抗K5型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及其重组株在牛奶中的抗菌潜力研究
  • 下一篇:嗜肺军团菌噬菌体LME-1的发现揭示人类疾病的关键决定因素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全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