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团队从牡蛎中分离出两株新型噬菌体,鸡尾酒组合 12 小时内“清零”海鲜中的副溶血性弧菌

上海海洋大学团队从牡蛎中分离出两株新型噬菌体,鸡尾酒组合 12 小时内“清零”海鲜中的副溶血性弧菌

原创
来源:伍君权
2025-09-05 16:43:49
5次浏览
分享:
收藏
核心提示:牡蛎里“捞出”的 vB_VpaS_1601 与 vB_VpaP_1701 噬菌体,鸡尾酒组合 12 小时可将海鲜中的副溶血性弧菌“清零”,且耐酸耐温无耐药基因,为无抗海鲜保鲜提供即用型生物武器。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我国沿海地区食源性疾病的首要元凶,传统抗生素因耐药问题日益受限。利用噬菌体替代化学抑菌剂,成为保障海鲜安全与公共健康的新方向。

上海海洋大学孙晓红团队在上海海鲜市场牡蛎中分离获得两株烈性噬菌体 vB_VpaS_1601Siphoviridae)和 vB_VpaP_1701Podoviridae),并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发表系统评估结果:

1.裂解性能

1)潜伏期仅 10–15 min,暴发量分别高达 183 80 PFU/细胞。

2)对 20 株副溶血弧菌的裂解率分别为 60% 55%,显著优于多数已报道窄谱株。

2.环境稳定性

1pH 3–11 4–60 °C 范围内 1 h 活性损失 <1 log,可耐受冷链、加工及海水环境波动。

3.基因组安全

1vB_VpaS_1601 基因组 78.5 kb,与已知序列 ANI <50%,被认定为 Caudoviricetes 纲新属;

2vB_VpaP_1701 基因组 44 kb,与 Maculvirus 属同源性 94.6%,为新种。

3)两株均不携带毒力、耐药或溶原基因,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4.生物膜与食品实测

1)单株 72 h 内抑制生物膜形成 53.6–64.9%;鸡尾酒 MOI=100 时抑制率升至 78.6%

2)在 1 cm³ 三文鱼块与生蚝肉中,鸡尾酒(MOI=10024 h 减菌量分别达 2.74 2.91 log CFU/cm³,显著优于单株处理。

作者指出,vB_VpaS_1601 vB_VpaP_1701 鸡尾酒兼具广谱、速杀、耐环境胁迫等优势,可直接用于冰鲜水产表面喷淋、浸渍或加工环节,亦可开发成即食海鲜的生物保鲜剂。后续将在冷链物流及养殖现场开展规模化验证,为减抗海鲜供应链提供可复制方案。

参考文献:Tao Z. et al. “Two novel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phages (vB_VpaS_1601 and vB_VpaP_1701) can serve as potential biocontrol agents against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infection in seafoo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2025, 441: 111303. https://doi.org/10.1016/j.ijfoodmicro.2025.111303

#
噬菌体
  • 上一篇:马来西亚砂拉越零售虾中分离出新噬菌体EniLVP02,可高效裂解副溶血性弧菌并抑制虾肉污染
  • 下一篇:细菌细胞可以“记住”其身体和周围环境的短暂、瞬时变化
网站声明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

评论
全部评论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