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黏蛋白阿克曼菌(AKK)是治疗艰难梭菌感染(CDI)的新选择
艰难梭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产芽孢厌氧菌,可引起腹泻和伪膜性结肠炎等严重并发症。其发病机制主要来源于毒素A和毒素B这两种毒素,它们会诱发肠道炎症和组织损伤。目前,滥用抗生素被认为是肠道菌群失衡的最常见原因。如果这种破坏达到一定程度,宿主就会患上艰难梭菌相关疾病(CDAD)。 一般来说,艰难梭菌感染(CDI)会改变肠道微生物群,降低对艰难梭菌的定植抵抗力。万古霉素和非达霉素等抗生素仍然是艰难梭菌的主要治疗方法。在某些情况下,抗生素甚至会促进CDI,在共生微生物群被抗生素破坏后,艰难梭菌会大量定殖,造成感染。因此,迫切需要有效的非抗生素疗法。最近,焦点已转向细菌疗法,它已逐渐成为 CDI 治疗的公认替代方案。
嗜黏蛋白阿克曼菌(AKK)(一种嗜粘液厌氧细菌)就是这样一种细菌,占健康个体微生物群落的3-5%。它具有多种表型,例如耐氧性、粘附上皮细胞和细菌聚集。其代谢副产物,如短链脂肪酸(SCFA),有益于其他肠道细菌。此外,这种细菌与肠道屏障、炎症和免疫反应有关。虽然嗜黏蛋白阿克曼菌是一种粘蛋白降解细菌,但它可以刺激粘蛋白产生,增加肠道粘液层厚度和肠道屏障完整性,通过竞争性排斥保护肠道免受病原体侵害。嗜黏蛋白阿克曼菌及其膜蛋白Amuc-1100发挥了重要的益生菌作用,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益生菌。然而,嗜黏蛋白阿克曼菌的保护作用及其微生物和免疫调节特性尚未得到广泛研究。
2022年5月18日,Zhengjie Wu等人在期刊《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发表题目为“Akkermansia muciniphila Ameliorates Clostridioides difficile Infection in Mice by Modulating the Intestinal Microbiome and Metabolites”的文章。文章证明了嗜黏蛋白阿克曼菌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和代谢组显示出潜在的抗CDI作用。
为了探究嗜黏蛋白阿克曼菌(AKK)抵抗CDI的机制,作者建立了CDI小鼠动物模型。结果表明,嗜黏蛋白阿克曼菌治疗可改善CDI引起的小鼠临床结果。AKK可减少感染后体重减轻,减轻腹泻评分,减轻结肠缩短。感染后粪便样本显示,经 AKK 处理后,艰难梭菌负荷及其毒素有所减少。AKK改善艰难梭菌引起的结肠损伤时的肠道屏障。免疫组织学染色表明,AKK减少了远端结肠的组织学损伤,例如破坏组织学结构和上皮屏障。随后,测试了小鼠的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结果表明,施用AKK后这些细胞因子浓度显着下调。
AKK能预防CDI其背后机制其一可能是该益生菌能够缓解CDI引起的微生物群失调,与CDI组相比,AKK组富集了经黏液真杆菌属、副拟杆菌属等有益菌属,显示出AKK在恢复肠道微生物群中的作用。其二 Akk改善胆汁酸和短链脂肪酸代谢,与NC组相比,CDI组的胆汁酸水平显着升高。然而,在AKK给药后,次级胆汁酸的水平得到恢复,初级胆汁酸的水平降低。与 CDI 组相比,AKK组的次要胆汁酸与主要胆汁酸比率都有所增加。
本研究通过建立艰难梭菌感染动物模型,证明了嗜黏蛋白阿克曼菌可以降低 CDI 小鼠的死亡率,显着改善艰难梭菌引起的全身炎症和受损的肠道屏障。验证了嗜黏蛋白阿克曼菌在预防控制艰难梭菌的积极作用,为代替抗生素治疗CDI方法提供了数据和理论支持。
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3389/fmicb.2022.841920
上一篇:促胃癌发生的“幕后黑手”——咽峡炎链球菌
下一篇:宫颈癌中人乳头瘤病毒状态与宫颈阴道微生物组的关系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