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移植:孤独症治疗的新曙光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核心症状包括社交交流障碍、重复刻板行为以及狭窄的兴趣范围。尽管行为干预和药物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症状,但目前尚无根治方法。研究表明,孤独症儿童普遍存在胃肠道问题,如便秘、腹泻、胀气等,这些问题常被视作“附带问题”,而非干预重点。然而,肠道菌群失调与孤独症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孤独症儿童的肠道菌群呈现出显著失衡,有益菌如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显著减少,而潜在致病菌如梭菌属(Clostridium)异常丰富。这些菌群失衡不仅影响胃肠道健康,还会通过“微生物-肠-脑轴”(Microbiota-Gut-Brain Axis)干扰神经递质的代谢,加重神经炎症,甚至改变神经可塑性。
近年来,一项发表于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s》的题为“Long-term benefit of Microbiota Transfer Therapy on autism symptoms and gut microbiota”的研究为孤独症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该研究通过长期随访发现,肠道菌群移植(Microbiota Transfer Therapy, MTT)能够显著改善孤独症儿童的胃肠道症状和核心行为症状。研究团队招募了18名7至16岁的中重度孤独症儿童,进行了为期10周的微生物干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首先使用抗生素和胃酸抑制剂清除原有菌群环境,随后通过口服和直肠注射两种方式实施粪菌移植(MTT)。这种综合疗法旨在重建健康的肠道菌群环境。
在治疗结束后,研究团队对这些儿童进行了长达两年的随访。结果显示,治疗停止后,孤独症儿童的胃肠道症状平均缓解超过80%,并且在两年内保持稳定。此外,孤独症行为量表(CARS)评分下降了47%,语言、社交、注意力等多项行为指标显著改善。更令人振奋的是,这些改善并非短暂的,而是在停止治疗后持续提升,暗示肠道菌群移植可能引发了某种“系统性重塑”效应。
研究还揭示了肠道菌群与行为改善之间的潜在机制。某些关键益生菌的定植时间点与行为改善的开始高度吻合。例如,产短链脂肪酸的普雷沃菌(Prevotella)、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等菌属在治疗后显著恢复,这些菌能够调控肠道屏障、降低炎症、调节多巴胺和5-羟色胺(5-HT)等神经递质。这些神经递质通过多种途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进而改善孤独症的核心症状。
这项研究为孤独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肠道菌群移植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值得纳入孤独症干预体系的“关键变量”。研究结果发布后,全球多个国家启动了不同形式的跟进研究,探索更优化的干预方案。例如,研究人员正在尝试使用FMT胶囊、益生菌配方、低抗生素配套程序等方法,以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尽管如此,肠道菌群移植在孤独症治疗中的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如何确保治疗的长期效果、如何选择合适的供体菌群、以及如何避免潜在的副作用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此外,研究还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关键益生菌的丰度可能会下降,这提示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或定期的“加强剂”。
肠道菌群移植为孤独症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但这一领域仍处于探索阶段。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探索更优化的治疗方案。随着对“微生物-肠-脑轴”机制的深入理解,我们有理由相信,肠道菌群移植有望成为孤独症治疗的新突破。
参考文献:Long-term benefit of Microbiota Transfer Therapy on autism symptoms and gut microbiota. doi: 10.1038/s41598-019-42183-0
上一篇:帕金森病患者的“肠道救星”?益生元饮食来帮忙
下一篇:吃素易抑郁,吃肉才让人精神稳定?!纵向研究表明:吃素者患抑郁症的风险是吃肉者的2.05倍,或与缺乏这些营养素有关
1、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取得授权后转载。
2、凡本网未注明"信息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仅供网友学习参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网同意观点和对真实性负责,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3、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www.mbiosh.com
联系方式:020-87680942